第483部分 (第1/4页)
投入了大量精锐军阵。如今巴原已进入一统后的太平年代。此地早也看不到当年的战乱痕迹。
由于是一个交通要道,来往商队都要在这里歇脚,这个驻军的关卡也渐渐发展成了一个集镇。集镇的中心是大道边依山而建的坞堡,所谓坞就像一座小型的城廓。四面高墙,里面可以驻军,是战时扼守隘口的要塞。
有驻军,不仅有运送来生活物资。将士们平时也会买很多东西,最早的集市就是这么出现的。随着此地越来越繁荣,短暂或长期停留的人口越来越多。坞堡外又出现了很多建筑,最多的就是各种商铺与寮肆,甚至还有驿站与客栈。
巴原上各大集镇中的驿站,最早并不是官方的驿卒换马处,而是供赶路的行人歇脚住宿的地方,只有一个大院子加几间空屋。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人变得更加富足,在行路中也会更注重享受,于是就有人开设了专门的客栈满足其需求。
客栈往往和寮肆一体,前面搭个棚子摆上桌案,出售各种食物,后面再修几间屋子,可以供人住宿。虎娃特意退后几步让太乙在前面领路,太乙则走向集镇中最大的一家客栈前的寮肆。
他们来的时间不巧,寮棚中已经坐满了人,还有好几个人正站在那里等。两名伙计跑前跑后给客人们上东西,正忙得不可开交,而老板则一个劲地说抱歉,请后来的客人再稍等。
太乙当然不能让师尊在这乱哄哄的寮棚里待着,他站在里面等座位,虎娃则在寮棚外闲看来往的行人。恰在这时,有两辆车停在了寮棚外的空地上,车上下来了九个人,当中簇拥着一位衣衫华贵的青年男子。
看这些人样子应该是巴都城中的权贵子弟,他们经常跑到丈人山一带的山野中游玩打猎。走到这里,人和马都需要休息,寮棚外就有停车歇马的地方。
这些人过来的时候,众人都很自觉地让开,微微躬身露出很恭敬的样子。那年轻人很满意,抬头挺胸进了寮棚,只有虎娃还在门侧原地站着没动。
那年轻人以为虎娃也是这里的伙计,走过他身边时看都没看一眼,顺手扔过来三枚陶币道:“把我们的马刷干净了,再喂饱了。”
虎娃并没有伸手接,那三枚陶币就落在了虎娃的脚前,而这伙人已经走进去了。落在最后的一名管家模样的中年人,扭头冲虎娃道:“这是你的福分,动作还不利索点!”
虎娃还没来得及说话,那管家也进了寮棚,车就停在空地上,两匹马已经从车辕上被解了下来,看样子是等着虎娃牵走拴好。这么多“贵人”一下子拥进寮棚,老板和伙计也招呼不过来,更没有谁注意到寮棚外发生的事情。
虎娃苦笑着摇了摇头,将两匹马牵到旁边拴好,寮棚外有装着水和草料的石槽,旁边还有一把竹丝做的刷子。给马喂上水和草料,虎娃又拿起刷子,将马身上的灰尘和泥垢刷去,还将鬃毛给理整齐了,让马觉得很舒服,然后弯腰拣起了地上的陶币。
这时太乙已经出来了,不仅是他,寮棚中所有的客人都被轰出来了。看来刚才那几位贵人喜欢清静,不想有闲杂人等打扰他们休息。见此情景,虎娃只是微微皱了皱眉头,并没有多说什么。
那几位权贵子弟确实霸道,但世上这种事早已见惯了,人们确实是分等级的。假如是巴君少务,断不会如此做,但不能强求国中所有的权贵子弟都能表现得像少务那么亲民。
太乙以神念道:“师尊,您这是在干嘛?”
虎娃看着手中的陶币苦笑道:“我好多年没有拿过陶币了,也没有干活挣过钱了。”
虎娃的确从来没有挣过陶币,也几乎没有用过陶币。想当初他刚刚离开蛮荒时,山爷倒是给了他不少陶币带在身上以备不时之需,可是虎娃还带着很多别的东西。他来到巴原所见的第一个人是白溪村的老汉田逍,为了感谢田逍请他吃面汤,虎娃出手就是一小块黄金。
虎娃成了巴室国国工、彭铿氏大人之后,国中给的奉养也不是陶币,如此说来他确实还没挣过陶币,更没有花过陶币,山爷当年给的那些陶币,还一直带在身上呢。今日所遇有些莫名其妙,对他而言也是破天荒的头一遭。
见师尊这么说,太乙也笑了,便没有再多管闲事,静静地站到了一旁。虎娃并不打算亮出身份,走在路上就是一名普通的路人。假如让人知道了他的身份,这集镇内外不得全跪满了,就连坞堡中的驻军都得赶来列队行礼。
不仅如此,沿途民众也会闻风而至、望道跪拜,会影响国都内外的大道通行,虎娃也不是没见过这种场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