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2/4页)

发。作为交战一方的共和国政府向欧洲和苏联寻求支援,而作为另一方的佛朗哥将军领导的民族主义党则得到了纳粹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政府的支持。对于德国人、意大利人和苏联人而言,这场冲突为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实践机会,以检验他们的装甲战和空战理论。苏联政府向共和国政府提供了730辆-26型坦克以及一些使用美国“克里斯蒂”减震系统的系列坦克,德国人则向佛朗哥军队运去了 型坦克,意大利提供的是菲亚特公司生产的 33小型坦克。

1936年10月29日,苏联将军帕夫洛夫指挥着50辆坦克,与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军队一道在埃斯基维亚斯发起一次装甲纵深突击行动。1937年3月,他再次在瓜达拉哈拉发起一次突击。然而,由于缺乏步兵支援和后勤补给,这两次突击行动无一例外地失败了。对此,许多评论家断定,坦克应当与步兵协同进攻,不能用来实施纵深突击。

在此期间,一个由..柯西金、..莫洛佐夫和..库切伦科领导的坦克设计小组开始着手设计一种可以取代系列快速坦克的中型坦克,将使用“克里斯蒂”减震系统、宽履带、斜角装甲和1门76毫米口径的大威力火炮。然而,没有人能够料到,这种被称为-34坦克的陆战武器彻底地改变了未来的装甲战局面。

在西班牙战场上,德国空军“秃鹰军团”充分认识到了空中力量的优点和缺陷。最野蛮的一次展示是4月26日对于巴斯克城镇格尔尼卡的袭击,9架飞机共投掷了7 950公斤的炸弹,对城镇外的军事目标进行轰炸。后来,尽管人们对于轰炸所导致的具体伤亡数字争执不休(有人称死了100人,还有人说死了1 600人),但唯一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整个城镇71%的建筑物毁于战火。通过格尔尼卡的轰炸可以看出,战术轰炸以及后来的战略轰炸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候不但没有击中目标,反而会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

1939年3月,德国人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将性能优异的“斯科达”-35型坦克和 38型坦克尽收囊中。捷克政府曾经向瑞典、匈牙利、南斯拉夫、拉脱维亚甚至阿富汗和秘鲁等国出口过坦克。纳粹国防军缴获了大约300辆-35型坦克,将其更名为35型坦克,并以此组建了一个装甲师。此外,德国人还将性能更加优异的 38型坦克更名为38型坦克,并将其组建成至少2个装甲师。对于轻型的Ⅰ、Ⅱ型和中型的Ⅲ型以及少数的 Ⅳ型坦克而言,上述两款坦克为德军装甲师增添了新的活力。

“我们时代的和平”

1939年8月20日,希特勒发给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一封电报,在电报中声称,“鉴于正在急剧恶化的波兰局势”,建议与苏联签订和约。德国民众对于同“阴险且极具杀伤力”的苏联交往看法不一,有些人仅仅是感到意外而已,而另一些人的反应则比较强烈,他们对于这种立场上的突然转变表示震惊和不解。3天后,德国外交部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与苏联外长米维亚切斯拉夫·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在莫斯科共同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紧接着,他们举行酒会,高举香槟庆祝条约的签订。在相关的一些照片中,斯大林面带微笑,手握着酒杯站在背景中。长期以来,俄国的社会主义者以及欧洲各地的“布尔什维克”追随者们始终是纳粹的终极敌人。如今,苏德之间居然签订友好条约,这种情况不仅令普通的纳粹党徒迷惑不解,也使一些保守的德国人不知所措。欧洲各地的共产主义者,包括那些还在西班牙为反抗法西斯主义而斗争的民众,对于这种情况似乎与1938年9月的英国人有着相同的感受。当时,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从慕尼黑返回英国,信誓旦旦地向公众保证,他们将会享受“我们时代的和平”。

通过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德国人可以不必再像一战期间那样在战争中同时在两线作战,受到对手们的东西夹攻。1939年8月签订的苏德条约固然使纳粹分子感到震惊,更重要的是,它为同年9月德、苏两国侵略波兰铺平了道路。条约规定: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1章 新秩序的形成(6)

1. 双方互不侵犯;

2. 如果一方与第三方发生冲突,另一方不得以任何形式对第三方提供帮助和支持;

3. 德国与苏联均不得加入任何形式的直接或间接地针对另一方的军事集团。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还附带有一项秘密议定书,确定了双方在波兰和波罗的海的利益范围划分:苏联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