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8部分 (第2/4页)

汉唐故地,双方士卒,拼命搏杀,很快,这里便尸骸累籍,鲜血满地。

但今日西夏之局,神仙来了也救不了,兵卒或有余勇,然士气却不能与乘胜而来的秦军将士相提并论。

也只僵持了一个时辰,白马镇燕军司士卒便崩溃了开来,这也是北边战场西夏人最后的抵抗了。

虽然徒劳,但却让皇室车队过了白马镇燕军司驻地,在白马镇燕军司残部的护卫之下,不敢再向北走,而是掉头向西,抛弃了大多数的车队和辎重,向沙漠方向逃去。

李驰勋哪里会甘愿到手的功劳就这么飞了,收拢军兵后,发现七千余骑兵,已经少了足有两千人,大怒之下,略作修整,一路死死咬住溃逃的党项人的尾巴,直追了上百里,到了戈壁边缘,才在部将劝说之下,不甘心的停下脚步。

这一战,包括皇帝冠盖,行宫仪仗等等等等,缴获无数,在进入冬天之后,截获的党项人车队,也没完全运回兴庆。

赵石则大手一挥,索性将剩下的那些,一部分,作为了驻守兴庆等处的秦军军资来用,另外一部分,则分发将士。

还给种燧部,木华黎部,左路李匪部都预备了一份,可见所得是多么的丰厚了。

右路的种燧和木华黎都欣然而纳,只有李匪那里传来了唠叨,说他那里这样的东西堆积如山,要来也是无用,不如运到长安赵石府邸,以后还能过的更宽裕些。

赵石听了口信,不由苦笑,也是,这些年他也知道,吐蕃低地那里,缺的其实就是食物和劳力,其他的,都是无用。

但这两样,他现在还真不能随便给的出来,转念一想,不由给李匪出了个主意,战后,归义王肯定要和赵氏结亲了,不如他这里顺便将东西运回去,全当归义王给赵氏行的定亲之礼了……

李匪自无不可,送来的回信还嚷嚷着,要赶紧回吐蕃,准备和赵氏结亲的诸般事宜,让赵石赶紧派兵,到西凉换防,再不去的话,吐蕃人自己就能散了,实际上,便是李匪本人,也不愿再在西凉这样的荒凉之地吃风沙了。

这就是另外一件大军南归之前必须要处理的问题了,朝廷的反应并不算慢,但这场战事结束的太过突兀,还是让朝廷有些措手不及,圣旨没到,却有口谕传来。

令大将军赵石,予大将军赵石以全权,布置各处驻防事,暂以伐夏诸路兵马总管行衙,节制各路。

实际上,这里面的意思就是将整个以前西夏之地,全都交给了赵石,说是节度使都有些轻了,如果赵石有意镇守西北的话,也许以后,他便是西北的土皇帝了,封王是早晚的事情……

赵石琢磨了一番,终于将一直呆在后面,实际上掌管着中路大军粮草辎重事的孙文通找了来,两人商议了一下。

孙文通以为,这口谕做不得假,无非就两个猜测,一个,皇帝陛下的试探之举,一个,朝臣建言罢了。

如果赵石有意镇守西北,无论皇帝陛下,还是朝中重臣,都会很愿意给大将军赵石这个位置,是的,会有很多人支持此议,无论是朝中人等,还是东边那些军前大将……

(到底是迟了,没有保持一天三更,算,阿草只想告诉书友们,阿草依旧努力中。)(未完待续……)

第十二卷千秋功业需百战第一千二百八十八章思乡

孙文通,讷于言,而敏于行。

对于朝堂大事,往往不怎么关心,在军中却如鱼得水,和军中一些将领的关系,都很融洽。

这无疑是个读书人中的异类,当然,这也和他早年的经历有关,科考不第也就算了,但容貌上的缺陷,却让他很不得志,所以才投身军伍。

军中兵将多数粗疏,没文人那么多的讲究,也不怎在乎你容貌如何,和这些人呆在一处,孙文通觉着很安心。

不过,到底读过书,是正经的读书人,于朝堂之上的勾心斗角,多有见闻,如今又是参赞于大将军赵石身边,一些事情琢磨一番,有的放矢之下,说出来的东西,也就很有些道理了。

“陛下口谕先至,于礼不合,朝中再是仓促,也不至于此,文通猜测,一来,朝中于论功之事上,众议难决……大帅之功,酬之难矣……”

说到这里,孙文通叹息了一声,自古以来,皆是如此,灭国之功,功高盖世,立下这样功劳的将军,可没几个人得善终的。

“二来,许是很多人,不愿大帅此时挟功回朝……”

是的,这样的人太多了,朝中重臣,东边各部将领,就算是皇帝陛下,也未必希望大将军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