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 (第2/4页)

付给了吴三桂。有时自然也会想到冒襄,但很快就压抑自己,只把他当成自己的兄长,不往男女情事方面想。不论外在名分,还是内心深处,她都属于吴三桂了。吴襄入京,将陈圆圆接到府上,她不禁吁了一口长气,满以为这回真的修成了“正果”。然而,没想到命运又跟她开了一次残酷的玩笑。她的名声实在是太大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后,大将刘宗敏慕名而至,想方设法将她强掳而去。吴三桂与刘宗敏虽同为武将,但前者俊逸潇洒,像一阵拂过林间的清风;后者鲁莽,像一块没有打磨的毛坯。这对生于江南、善唱南戏、吟诗作赋的陈圆圆来说,她不仅不能接受刘宗敏土匪般的抢劫占有方式,在心灵与感情方面更是格格不入。其实,她并未与吴三桂正儿八经地相处过一天,自那晚离别,吴三桂第二天就率军返回辽东去了。她只能在长期的思念中勾勒吴三桂的形象,而想象往往会把对方描绘得完美无缺。她渴望吴三桂,恨不得立时倒在他的怀中。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拼死拼活地将她从刘宗敏手中抢回,按理说,陈圆圆应该感激涕零得恨不能跪在他的脚下,情不能融于他的血肉之中。然而,就在他们第一次见面之时,却在陈圆圆心中埋下了一道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吴三桂已不是第一次见面的吴三桂,虽然还是那么俊秀潇洒,但其装束却变成了一身令她不敢相认的满服,额前剃得精光,脑后还留着一条猪尾巴似的辫子。作为一个江南人来说,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早已根深蒂固。她不能接受眼前的吴三桂,但又不得不接受。尽管感激,却少了一份昔日那种刻骨铭心、梦牵魂萦的爱慕,甚至还有一丝失望。

如果说吴三桂开关降清是为她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那么后来的所有行为就让陈圆圆不可思议了。满人入关后,吴三桂就变成了清廷豢养的一条忠诚而驯顺的猎狗,只须一声轻轻呼唤,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纵身扑向对方。吴三桂在多尔衮的驱使下,一路追至陕西,又循着李自成的撤退足迹,大败农民军于襄阳、武昌、九江,取得连战连捷的巨大胜利,使得李自成于湖北九宫山被杀身亡(一说于湖南石门出家)。然后,他又平定各地叛将,为巩固清廷统治效尽死力。最令人不耻的,是他进军云贵地区,对昔日曾有恩于他的明廷——逃到南方的残存势力南明王朝不遗余力地予以剿灭。他将南朝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赶出国境,赶到缅甸,后又借机将其擒获,就地缢杀。至此,明朝的最后一抹余晖也从历史的地平线上彻底消失了。

清人自然不会忘记他的莫大功绩,在“嘉奖令”上写道:“王殚忠奋力,运筹谋略,调度有方,遂使国威远播,逆孽荡平,功莫大焉。宜加殊礼以示眷酬,著进封亲王。”农民军与南明朝廷的鲜血,染红了他的“亲王”宝座。对此,史家以其客观公正的态度秉笔写道:“明社之亡,虽由闯贼,然倒以宋室厓山,寔亡于三桂手。”

事实也正是如此,满人在中原大地建立的庞大帝国,主要是依靠了汉人力量,吴三桂不过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已。法国传教士白晋在《康熙帝传》一书中写道:“鞑靼人在征服帝国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付出任何代价,而是汉人互相残杀,加上汉人中最勇敢的人,反而为了满洲人去对他们本民族而战。”又是汉奸!这些民族败类总是我们难以绕开的话题。中国自古以来汉奸何其多也,这似乎与封建体制、传统文化及国民性紧密相连。儒家文化的活命哲学、封建专制造成的奴才人格、国民素质的软弱阴柔,当是汉奸大量“繁殖”的适宜“温床”。

对于吴三桂的所作所为,陈圆圆肯定有过规劝。但吴三桂是一典型的利欲熏心之人,他对陈圆圆的“冲冠一怒”,说到底也是出于一种不可遏制的个人占有。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当吴三桂投向清廷“怀抱”之后,就将自己完全推向了大顺与南明的反面,没有什么比博得主子的欢心与信任更为重要的了。因此,陈圆圆想通过吹吹“枕头风”的方式改变他的行为,无异于比登天还难。同时,随着地位的不断上升,他采买江南优伶、遴选后宫粉黛,加之陈圆圆年纪一大,姿色渐衰,自自然然地就将她冷落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举足轻重的历史砝码(10)

陈圆圆的感情也在翻转起伏,与时变更,历经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她由对吴三桂一见倾心的爱慕到刻骨铭心的爱恋,然后是惆怅、失望,再到怨艾。从贫寒到富贵,从冷清到喧嚣,从爱恋到怨恨……陈圆圆在这大起大落的升降起伏中终于参透了人生,看破了红尘,最后出家礼佛,做了一名尼姑,长年与钟磬、孤灯、青卷、寂寞相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