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2/4页)

,有足够的时间让他去施展,而好莱坞只给了他很有限的空间。

是好莱坞无视李小龙在前期演出时放射的光芒吗?不是。是好莱坞有意压制这位华裔功夫演员吗?也不是。

在好莱坞权威人士看来,能让这位华裔演员呆下去已是很不错了。他能不时串演电视,并在电影中担任武术指导。各大公司均无将李小龙包装成明星推出的打算。

各大公司中,数华纳兄弟公司和美国国家广播电视公司(涉足好莱坞的新户,发展速度惊人,可与老牌公司比肩)最赏识李小龙的功夫及演技。他们口头上许诺在适当的电视剧中让李小龙担任主角,但一提到议事日程上,就被否定掉了。

他们认为,李小龙的个子太小,够不上美国观众所期望看到的功夫高手。李小龙太中国化,存有种族偏见的美国白人,能接受这样一位中国英雄闯入他们的社会吗?李小龙的名气不够响亮,恐会影响电视剧的收看率。李小龙虽演技、功夫出色,却不是久经沙场的资深演员,担心他支撑不住每周播映一集的连续剧。

种种考虑,一次又一次扼杀了李小龙冒头的机缘。

一位影评家说:“一句话,因为李小龙是中国人。不是好莱坞的首脑对李小龙本人有什么偏见,而是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如无形的手,窒息了他们的思维。”

就连敬佩李小龙的名人学生兼挚友施里芬也有与好莱坞首脑相似的看法,施里芬承认:“我在较长的时间内,认为李小龙不宜一步登天演主角,那样会把片集弄砸了。”

李小龙在好莱坞立住了脚,但总是原地徘徊难以前进。李小龙苦恼过,但从不丧失信心;他不善毛遂自荐,却好自吹自擂。李小龙逢人就向好莱坞的同仁宣讲自己的宏伟理想。这使得不少人觉得好笑,认为他是痴人做梦。

可李小龙说得那么认真,好象宏伟蓝图己在他脚下崛起,触手可摸。李小龙担心他大功告成日,这些同仁已忘却他对自己未来的预测。便在1969年年初的一天,把自己的预言写在一张白纸上,展示给他的朋友同仁看。

预言的标题是:“我绝对可以达到的目标。”

内容是:“我,布鲁斯·李,会成为美国第一个片酬最高的东方超级巨星。我能演出最刺激的功夫表演,表现一个演员所能有的最佳业绩。从1970年开始、我会赢得世界性的声誉,从那以后,一直到1980年底,我的财产会达到1000万美元之巨。我能随心所欲地生活,能得到内心的和谐与幸福。”

就他当时的情景,这般神吹海夸,谁会相信?

这成为好莱坞一则不见经传的笑料。

第十二章 印度之行 山重水复疑无路

生不逢时,在好莱坞的岁月,正是影业陷入深重危机的时期。在电影方面的发展很不顺,决定从沉沦中崛起,与朋友策划一部《无声笛》的影片。他们去印度勘外景,大失所望,拍摄计划被迫取消。曾有主演电视连续剧《功夫》的希望,他又一次幻想成功,最终发现又是水月镜花。他愤怒且绝望:我在好莱坞还有呆下去的必要吗?

60年代,是好莱坞电影业空前危机的时代。

由于电视的竞争,电影观众人数急剧减少,迫使影片的产量也随之减少。1944年——1951年间,美国故事片的年产量在350部——450部之间;到1958年下跌为258部,1960年跌至历史最低点,为151部;以后略有回升,维持在年产200部的线上。

面临这种境况,电影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出卖影片版权给电视网,为电视网制作电视片,向电视网出租摄影棚及制片设备。到1968年,来自电视的收入已占好莱坞收入的1/3。

阴影笼罩着好莱坞电影业的演职人员。别说是新手,就是资深演员都面临失业的危机。作为国际影城的好莱坞素来瞧不起电视,但在电视的威逼下,陷入生存危机的演职人员不得不屈服,暂时转向电视剧的摄制。

这就是李小龙在好莱坞能多次串演电视剧,却难得在银幕上露脸的主要原因。

李小龙在电影中扮的角色远不及他在电视中那样“显著”。那是真正跑龙套,挥拳蹬脚,匆匆而过,既未在字幕上留下名字,也末在观众中留下印象。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李小龙在影片《丑闻喋血》中扮演一名中国移民的黑社会杀手。主角神探马劳是由李小龙的功夫弟子詹姆斯·加纳担当。李小龙的戏不多,他所饰的杀手受一犯罪组织的派遣,去袭击神探马劳。马劳讽刺他是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