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2/4页)

山内门的那些弟子们几乎倾巢而出寻找根骨合适的孩童,带回山来。卓知远便是托了这个福分,才有此机缘进入清源山的。

三个月的辛苦操练,对于其余孩童或许还有些难度,可是对于从记事开始便跟着陈老头东奔西跑,并且还不断的要帮陈老头打些下手的卓知远而言,却并非什么难事。三个月后,卓知远想当然的成为了这一批孩童里,被选入外门的五十名弟子之一。

可是,在大长老亲自来到前山为这班外门的弟子们开蒙讲禅的大典之上,卓知远却无端的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之心,听着大长老讲着什么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之类的话,他却举手发问,最终惹得大长老颇为恼怒,竟然在大典之后,让刑堂的知事莫询先生宣布将卓知远从外门降至外五堂之一的清尘堂,做了一名扫径的童子。

这清尘堂的名字听来甚为雅致,可是却是整个清源山中最为低贱的身份,几乎便与修仙问道从此无缘了。即便是清源山中灵气充足,也顶多是让这些童子杂役比常人多个十几二十年的寿命而已。

整个清源山始教,分为前山和后山之分。后山共有七座高峰,居中一座叫做忘想峰,乃是始教掌教九霄尊者的修禅之地。其余六座,分别是六名始教长老所居之所。后山的弟子们乃是清源山始教的嫡传弟子,功力最末的也能驭剑飞行一日数千里之遥。乃是整个清源山最尊贵的所在,这后山上的弟子们,也自是高人一头,在始教之中拥有无上的地位。

前山又分成外门和内门,内门之人已然可以修习真诀,若是表现不俗,便会被后山的长老们收为嫡传弟子,修习更高的真笈。而外门的弟子则只能修习武功,地位跟内门的弟子又是不可同日而语。

外门里还有个外五堂,分别为清尘、炼丹、起灶、估衣、制符,仅仅只是外五堂的堂主会教他们一些粗陋的功夫,完全不成体统,实在是整个清源山中地位最为低末的一等。

不过卓知远倒是并不介意这扫径童子的身份,在他看来,陈老头死后,他便饥一顿饱一顿,若不是隔壁陈大叔夫妻二人看他可怜,还时不时的接济于他,让他过去随着陈家一起吃饭,怕是卓知远早就在陈老头淹死在芦苇荡中之后不久便也追随他去了。现在进了清源山,能有一碗饱饭吃,卓知远已然很是满足。

旁的童子,多少还憋着一股子劲儿,稍有闲暇,便跟着自己分堂的师兄们又或堂主学习那不入流的武艺,以期有一日外门有哪位师长怜其勤奋,将其招入外门,自此摆脱这最低末的身份。可是只有卓知远,平日里扫完地后,便躺在山门内那条蜿蜒盘旋如同天梯一般的登山小径旁,咬着根草儿,看着天上的白云如同苍狗奔马一般的变化。

不过以卓知远的身份,最初由于他是外门弟子贬斥下来的,还有些人关注几分。等到时间一长,早就不再有人去管他的死活,卓知远倒是也落得一个清净,越发的不合群起来。

卓知远在山门内的小径旁,倒也并非完全无所事事,他只是知晓,这山里有一种奇怪的石头,石头上仿佛有隐隐的花纹流动,这种石头被外门的那些弟子们称之为灵石。据说这灵石有镇定心神稳固禅心增强身体灵气吸收的作用,因而外门那些修习武功的弟子,对这种灵石倒是颇为看重,身上总是会随身携带个一块两块的借以稳固自己的修习。

不同的灵石有不同的价值,两条纹的比一条纹的用处大,到了五条纹以上的,便是灵石中的上品了。这些灵石也并非永远都有用处,那些流转的波纹是会逐渐转淡从而消失的,一旦消失了,便和普通的石头无异。

如同卓知远这种清尘堂的弟子,这种灵石是没什么大用处的,特别是卓知远这样根本没把修仙问道当回事的人。可是起灶堂和炼丹堂的童子,却也和外门的弟子一般,需要这样的灵石。他们平日里都要呆在炉旁烟熏火燎,若是身上能放一块好些的灵石,竟然是可以起到怯除火毒的功效,因此卓知远虽然闲散,但是也会留心路旁草丛树堆之中,有没有这样的灵石,若是有的话,他便会小心翼翼的收集起来,拿去跟起灶堂的童子换块额外的肉来打打牙祭,又或者拿去跟炼丹堂的童子换些炼废了的丹药。这些丹药虽然炼废了,对于内门那些修真者自然是毫无用处,但是对于外门这些弟子或者童子们而言,却是不错的辅助材料,吃在嘴里可不止是好吃那么简单,还有各种提神醒脑强身健体的功效。

后山的云朵又在变幻了,一会儿仿佛是一条露出獠牙的凶狼,一会儿却又仿佛是乖巧的土狗,看的卓知远呵呵傻笑个不停。

看累了,卓知远便低下头来,前方一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