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部分 (第1/4页)

他说着,偷偷瞟了潘美一眼,虽然他的官儿比潘美高,而且甚得赵匡胤宠爱,可是军中比文官更讲究派系出身,认真论起来,潘美才是嫡系,他却是杂牌。

他本是晋朝军国重臣杜重威的侍从。杜重威被杀后流落中原,投入军伍,很快凭战功升为周朝的散指挥使,后又累功至铁剂都虞候,赵匡胤得天下后,他又迁官至本军都校,领钦州刺史,慢慢的才官至中枢。

而潘美与赵匡胤,在赵匡胤未称帝前便交情深厚,而且拥立赵匡胤,他也是参与者之一,是大宋的开国功臣,有从龙之功,这几年战功赫赫,名声时无两,论亲疏讲派系,他老党始终差着一截,如此大事,自然要看他心意。

潘美脸色微微一变,抬眼再看党进时,党进神色自若,似乎只是有感而发。

潘美低下头去,脸上阴晴不定。昔日,他是世宗柴荣部将,柴荣在,誓死保之,柴荣死,却效忠于篡位自立的赵匡胤,何也?纵不为天下苍生,但只为自己考虑,要保的也该是一位明主。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难道起兵杀了赵匡胤,扶保一个不谙世事的七岁幼儿?赵匡胤若在,为他赴汤蹈火,潘美也不会皱一皱眉头,然而不管原因如何,赵官家毕竟已经大行了。在赵光义和赵德昭之间,该选择谁?赵光义纵然不堪,但是赵德昭文成武德,哪一方面能够服众?况且赵德昭不是赵匡胤,如今军心,比得了昔日陈桥大军么?

思忖半响,潘美终于轻轻叹道:“先帝已去,唯留下一座诺大的江山让后人收拾。当初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说起来……今上……,唉。转眼间,竟是十多年过去了,当日意气风发的少年,也已是两鬓苍苍了。”

他含糊的说着,仿佛在缅怀旧事,轻轻一叹,忽而又向党进道:“天下……初承太平,人心思安……。先帝雄才大略,无人可及,太尉以为今上如何?”

党进略一沉吟,道:“今上治国秉政,除先帝外,恐亦不作第二人想……”

潘美轻轻颔首:“既如此,何虑汉国在今上手中,便不能灭?国丧期间,今上已下严旨,驻军原地驻扎,不得调动一兵一卒,违者以谋逆论。况且,粮草已然停了,只由地方供应每日所需,粮草不断,兵马不行,汉国虽弱,毕竟是一个国家,如何可以轻率发兵?”

他微微一顿,双眼微微眯了起来:“还有,虎捷右厢都指挥使杨元义是中军都虞候,他与今上交情最厚。太尉若要抗旨发兵,杨将军岂会没有异议?再有河东忻、代等州行营马步军都监郭进,方诸侯,与太尉素无交往,太尉纵肯为完成先帝遗志儿抗旨,郭进这一路军是定然不肯相随的。

阎彦进那一路也是。呼延赞那一路……或无大碍,孙晏宣和齐延深那两路军也只在两可之间,这还只是军中诸将,就是太尉本部兵马,一旦知晓此番北伐是抗旨而行,不但无功而且有过,必然军心涣散,莫道汉国易灭,到时候气势汹汹而去,一溃即败的,说不定反是我们。”

潘美冷静下来,仔细而客观地分析着,党进越听越寒,终于叹了口气,说道:“可……吴王那里怎么交代?”

吴王毕竟是先帝长子,皇家的事谁也不难以预料,天知道他有没有出头之日,无端得罪一个皇子,终究不是美事。

潘美沉默片刻,缓缓道:“可请出吴王,众将公议……,有所谓……法不责众。”

党进沉重地点了点头。

支持文学,支持

第044章 美人计

公孙庆奇道:“美人计?”

王宝财阴笑道:“不错,末将当初还在日本国时,末将扶保的那位主公与周围几位大名经常争战不休,当时主公麾下有四十多名武士,算是比集强大的诸侯了,但是…………

公孙庆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失声道:“你说多少武士?“

“四十多个。”

公孙庆想了想,恍然道:“喔,四十多名将领?确也算得上一方雄霸了。”

王宝财摇头道:“不不不,是四十多名武士,呃……也就是战士。”

公孙庆摸摸鼻子,不说话了。

王宝财干笑道:“我们那里,如今不能同中土比的,那一带……最强大的大名也只有六十多名部下。

公孙庆翻了个白眼儿,“心道:“大名个屁呀,在我们这儿,说他是土匪,土匪里头都算弱的。”

他不知道当时在日本,一个大名麾下有几十华武士,的确已经达到他的财力支撑极限了,就算又过了五百年后,在那里超大型的战争,两个大名调动的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