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部分 (第2/4页)

西太行更是天下之脊梁。而雁门,则是扼住了整个华夏的咽喉,所以又有一种说法,得雁门者得并州,得并州者得天下。

雁门关乃是整个中原最庞大的纵深军事防御体系,双关四口十八隘,三城六寨,十二连城三十九堡,和长城共同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堪称中国古代最为庞大、完整、严密、复杂的军事城防体系,是冷兵器时代防御工程的巅峰之作。

双关指的是雁门关由东陉关和西陉关共同组成,双关并存,互相倚防。宋以前,以西陉关主防,东陉关倚防,宋代以后,尤其是明代,以东陉关主防,西陉关倚防。四口指的是连接东陉关的南口和广武口,连接西陉关的太和岭口和白草口,这是逾越雁门天险的两条重要战略通道。至于,三城六寨,十八隘口三十九堡,日后在细细说来。

张辽见何晨大队人马终于支援上来,放心这些日子来的担忧焦虑,说实在的,自过春之后,鲜卑发动连绵不绝,如波涛汹涌的春季攻势,几乎压的张辽不堪重负,不知道熬白了多少根头发,也正是这种情况下,他的军事能力,几乎被熬油一样,完全激发出来。整个人飞快的成长成熟起来,开始向一代名将靠拢。

雁门关下,整个城塞就如一座镶嵌在群山中的刺猬碉堡,各种防御工事林立,哨岗高塔,沟壑箭楼,每一个地方都透出压抑的血腥气息。几乎所有人踏进关内的第一步,便感觉到浓浓的大战气息,关内堆叠一侧的箭矢武器物资,躺在一侧接受包扎治疗的伤员等等,所有人精神也都开始沉重起来。

仿佛是为了迎接何晨到来般,还未洗去一身风尘劳顿,雁门关下嘹亮而又沉闷的军号声便已响彻天空。而雁门关守兵,几乎同一时间快速做出反应,纷蹋而又整齐的脚步声从四面八方响起,从边上军营里,飞奔出一枚约千余人的军队,在一体型壮硕,满脸胡子,约三旬左右的中年将军带领下,飞扑关楼之上。

细心的何晨看出每个士兵脸上或多或少有些疲惫之色,甚至其中还有少数负有轻伤。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士兵们依然毫无怨言,面无表情,在领将带领下,快速而又坚决的登上关楼,身上那一股彪悍气息,却不是那些并州新兵蛋子可比拟的。

张辽见何晨与身后的众将面色有些惊疑,便开始解释道:“这是鲜卑每日的例行功势,不用多久便会退下。”

何晨脸色有些阴沉道:“为何还有负伤士兵上前线?”

张辽也是满脸无奈道:“鲜卑兵源充足,每日分批骚扰,少则两三次,多者组织五六次攻关,雁门两关四口,几乎天天如此,为了能让士兵保持体力,只能分批换防,苦于兵力不够,只能轻伤不下火线,以保持一定人数战斗力。要知道短短不到两月时间,我军已战死千员,伤残近万,若不是雁门关雄据要塞,易守难攻,只怕这个数字还要放大无数倍。当然鲜卑人也不好过,以属下估计,起码有上万人已命丧关下。”

众人脸色齐齐为之动容。

一直知道雁门关战场紧急,却没有想到战况会惨烈到这个份上,难怪何晨会如此重视此事,甚至力排重议,亲自带领支援北上,显然是早一步料到雁门防线战线吃紧。身后的马玉忍不住出声问道:“鲜卑乃骚扰之策,意想疲我军心,却为何伤亡如此惨重?”

已经从一个俊秀小生,完完全全蜕变成儒将的张辽,回头看了看马玉,冷笑声道:“说是骚扰攻势,但每日攻关人数都不少万余人,加上鲜卑乃游牧民族,长于苦寒之地,所有士兵几乎个个悍不畏死,勇猛过人,若我军真有点掉于轻心,只怕雄关便易手不保。”

马玉默然,无话可说。

在何晨示意下,张辽领着众人,登山雁门关上,居高俯视而下,入眼的场面让众人又狠狠震憾一把。

雁门关外,一望无垠的草原沙漠,一直延伸到远方水平线的尽头,除了呼啸的黄沙,还有一片青绿草地外,视线里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存在,除了雁门关下密密布布的骑兵外。

此时关下的情景极为状观,铁蹄滚滚,黄沙弥漫,风啸马鸣。在何晨与众将的久久不能回神的震惊中,无数身高体壮,彪悍勇猛的鲜卑兵卒在牛号角的催促下,扛着简易的云梯,推着楼车、冲城车等器械,喊起震耳欲聋的口号,几乎就像被施了神降术,悍不畏死的疯狂冲击关下。

关上的汉军似乎对这一切已视为正常,隐隐听到有将领大声指挥,沉着应对。无数的箭矢如狂风暴雨般从关上倾泻下去,狠狠的压制住敌人冲锋的步伐。而落石、滚油、沸水则不停从关上泼了下去,一阵阵惨叫凄厉声,就算是后方高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