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部分 (第2/4页)

重创丧失战斗力,剩下的舰船也大都受损。要不是那支大食舰队不敢过分恋战,第三支队被全歼都有可能,而对方在这场海战中仅损失了区区一艘中型船而已。不过局部的胜利改变不了整体的态势,由于孤立无缘,那支舰队在取得了这次辉煌的胜利后,还是不得不撤回本国。

据第三支队提督解释,敌方这次的运气似乎出奇地好,风向一直很合适。而大食快船又是天下速度最快的帆船,只要风向合适,速度是要明显超过轮船的,因此“疾风”战术的先决条件就不存在,而比起久经考验的大食海军,赵国的海军还是太年轻了。

而且在郑南臣看来。敌方舰队对该海域的熟悉程度也明显在第三支队之上,再加上第三支队对仗着舰船优势才能充分发挥的“疾风”战术过于依赖,在大食舰队灵活多变的战术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大败而回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谁也没有想到,这次战斗的结果竟然对郑南臣产生了那么大的影响。他正是从这天开始,才完全理清了武器与人之间的关系,轮船再怎么厉害,也还是要人去使用,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武器,而是人!正是从这一天开始,郑南臣终于开始走上超越居鹏、踏入超一流将领行列的康庄大道。

第二百七十八章 运动不断

除此之外,也不能说一点收获都没有,锡兰岛上的大食人虽然不多,但其中地位不低和身家丰厚的可着实不少。通过讯问其中的一些人,郑南臣终于了解到大食舰队纷纷撤走的原因。原来,在大食的西边,有一支强大的势力正要发动东征,甚至可能威胁到大食的本土,所以这些舰队才撤回以防万一。

在大部分将领看来,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不如就趁此良机和那个势力东西夹击,将大食这个劲敌一举除去算了。但他们的请战几乎立刻就被郑南臣否决了,不止如此,他还下令释放并优待那些大食商人,表达了赵国愿意和平的善意。大食人自然也不想两面受敌,于是不久他们就派来了与赵国谈判的使臣以求和解。

郑南臣这么做自然是有原因的,目前虽然形势不错,但也危机四伏。首先,远征军光在风暴中就损失了六万多军队,在占领锡兰全岛和驱逐大食舰队与攻击他们的武装商船的过程中总伤亡也超过一万人,目前他手中的可用兵力其实已经不多,实在没有能力再启战端;其次,大食舰队在这一带海域中表现出的强大战斗力,令郑南臣心中大为震动,要他让最精锐的西洋舰队进入未知的海域挑战这样的对手,他可不愿冒这个险;最后,与大食的战争每进行一天,东西方的贸易就不能正常进行,这会使以海外贸易为主要经济支柱的赵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可他手下的将领们却并不都这么想,他们大多觉得主帅是被大食人吓住了,不满的声音甚嚣尘上,尤其是南洋舰队的那几个提督。因为最好的船都被赵抗分配给了郑南臣的西洋舰队,所以这次风暴中西洋舰队损失极小,令伤亡惨重的他们心理很不平衡。再加上郑南臣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早就令他们非常嫉妒。所以趁着这个机会,很多对郑南臣有所不满的将领,都偷偷派人向远在淡水的赵抗打起了小报告

就在那些将领纷纷搞小动作的时候,郑南臣也有事要向赵抗请示。且不说战果统计出来后还没将战报送回淡水,就是目前与大食人谈判,也急需既通大食语又擅长交涉的外交人才。在信使携带的信件中,还有郑南臣的请罪书。这次遭遇风暴造成了这么大的损失,身为主帅的他即使没有过错,也总得有所表示。另外,郑南臣还将自己擅自与大食人谈判的理由向赵抗作了说明,希望得到他的支持。

在郑南臣率军远征锡兰岛时,赵抗又发起了一次运动,其影响之深远,绝不在白话文运动之下,那就是全民练武运动。事实上,由于赵抗一直以来的大力提倡,赵国已经形成了尚武好战、敢于冒险的民风。但是,光有勇气是没用的,得有实际的战斗力才行。而赵抗深明医理,他知道勤练武艺不光在上战场时用得到,还可以强身健体,对平常的工作学习也是大有裨益。除此之外,赵抗还对“五禽戏”进行了改动并予以推广,与宗旨是为了长寿的“五禽戏”不同,这种被赵抗称为“体术”的身体锻炼方法,则是为了增强人的身体素质,尤其是力量与耐力,而对延长寿命却没多少明显效果

不过,“穷文富武”说得一点都没错,这人一练武,吃得就多,赵国的百姓目前还不算太富裕,光靠他们自己是行不通的。所以赵抗便决定在三年内,每年向每个家庭补贴十贯作为购买食物之用。这笔巨款国库可是拿不出来的,赵抗便从自己的腰包里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