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 (第2/4页)

看有没制作出来的可能。”

这时两军前线的局势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吴家军”的将士们自从跟随吴璘,就从没打过败仗,可他们不但被赵抗冷藏了一段时间,连这第一次出战还要他们主动退却,可以说每个人的肚子里都憋了一股气。所以当赵抗反攻的命令一下来,三千多人就像吃了兴奋剂似的,集体发飙了

吴璘是南宋名将中最推崇精兵战略的,从那几乎一直没有超过三万人的规模就看出来了,这一点甚至超过了岳飞。而这三千多人则是“吴家军”中的王牌,论战斗力绝不在岳家军的背嵬军之下。而且现在他们还摆出了可怕的“叠阵”,这更是令他们如虎添翼,其实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光是他们三千人就足以打败二万金军的骑兵了。那为什么赵抗还要他们主动示弱呢?因为他想要的,不是“击败”,而是“全歼”!

说起来斡鲁还是观察不够仔细,他只看到了敌军缓缓向后退却,却没注意到他们根本就没留下几具尸体。在并未遭遇太大损失的情况下,却摆出了主动退却的姿态,这其中肯定是有鬼的,斡鲁他刚被提拔到这个位置不久,还是太嫩了点啊!

看似凶悍的金兵在露出本相的“吴家军”将士面前,就如同草扎的一样,眼看自己的部下如同被割的稻草一样成片倒下,斡鲁的心中止不住地战栗起来,原本坚定的战意很快就濒临崩溃。

第九十章 完 胜

甚至当初被吴璘打败的那次,斡鲁都没有这么害怕过,但他还有一份底气在,“我们可是骑兵!打不过也跑得掉啊!”

可是当斡鲁下达撤军的指令之后,他很快就明白了敌军当初为什么要主动后撤。地上的板凳阵无形之中成了很好的路障,非常恶心挡在了金军后面。这样一来金军撤退的速度大受影响,而阵型则更是混乱不堪,人仰马翻的情况比比皆是,斡鲁心知在这种情况下就算能够撤出,恐怕也没有几个活人了,这样显然是不行的。可当斡鲁打算多绕些路从侧翼杀出时,本来非常松散的魔军主力不知何时已经变得密密匝匝,将他们一个不落地围在了里面,只有板凳阵的通道没有合拢。斡鲁马上就猜出了赵抗的意图,他虚留这个缺口,金兵便不会拼死战斗,全都想着从那个缺口逃出,这就是兵法上所说的“围师必阙”。可是赵抗的这招比纯粹的“围师必阙”更绝,因为那条磕磕绊绊的“生路”根本就是死路一条!

明白本方已经无路可逃的斡鲁下达了拼死作战的命令,可惜金兵们个个都看到那么明显的缺口摆在那,求生的渴望使他们完全忘记了斡鲁这个指挥官,犹如飞蛾扑火一样沿着那条“出路”冲杀出去

由于金兵无心恋战,只顾逃命,本来可能会有点激烈的战斗完全变成了一边倒的屠杀,而随着两翼的魔军主力完成夹击,金军的伤亡人数呈指数上升。当最后残存的五千多金兵在空中有流箭、地上有板凳、半空挨枪捅的情况下,总算冲出可恶的板凳通道后,他们的脸上却是彻底的绝望,因为拥有“疾行”称号的数千人已经靠着惊人的脚力,将最后的缺口牢牢堵住。现在的金军官兵就算还活着的,也几乎是个个带伤,战斗力连十分之二三都发挥不出来,金军的官兵们终于低下了高傲的头颅向魔军乞降。

大家都兴奋得不行,如果把重伤昏迷的都救起来的话,抓住的金兵恐怕不下万人吧。一次俘虏上万金兵,而且还都是胡兵,这是连当初岳飞也没做到过的,大家的心中充满了自豪。但是,就在几乎所有人都打算接受金军投降之后,赵抗却冷冷地挥了挥手,“我不接受你们的投降,弓弩手,放箭!”

赵抗似乎很在意额外的伤亡,直到所有金兵都倒下之后,他才派出士兵将那些倒地不起的金兵全部砍死。

“大人,其实我们可以先假装接受他们投降,等他们解除武装之后再将他们诱杀,岂不是可以少死几十个弟兄?而且还能节省很多箭矢”,郑南臣曾经这样建议过。

但赵抗立即就拒绝了,“我绝不失信于人,哪怕他是敌人。”。后来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官兵们心想“对敌人都不愿失信,何况是对我们呢?”,于是赵抗守信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而谈到他不接受金军投降的理由,赵抗是这样说的,“如今我们没有可靠的根据地,离我们这次出兵的最终目的地又有数千里之遥,而他们绝不可能为了我们与他们的同族作战,那么带着他们只是浪费军粮,不如尽屠以立威。”。至于这次行动的最后目的地是哪里,赵抗不说,也没人敢问。

战场还没打扫好,孙磐的捷报就传来了。原来在金军被围之后,孙磐带着三百多名“巨力”之士,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