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2页)

掠讶是坑驳拿�羁谖牵�挂幌蛞蕴�匣首跃拥挠⒐�焓麓蟪砸痪��扪砸远浴�

第15节,

面对国民政府的强烈抗议,更慑于武汉人民的反英浪潮,英方不得已采取了退让措施。4日清晨,英方将所设沙包电网全部撤除,水兵义勇队全部撤退,巡捕也被撤走了。国民政府卫戍司令部即派三连精良军队入驻英租界,工人纠察队也随之到达维持秩序。

正当汉口英租界被国民政府接管之际,1月6日,九江又发生了英兵殴伤中国工人和英舰开炮的事件,愤怒的中国民众冲入租界,奋起反抗。驻在九江的北伐军第二师当即向英国领事抗议,并很快接管了九江英租界。

1月15日,中英双方开始正式谈判。北京英使馆参赞欧马利自恃有英舰保驾,一开始态度十分强硬,公然要求国民政府归还租界,恢复以前状态。陈友仁当即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恐怕我们要应付一种新的局面了。”如果按照英方的要求处理,必然会引起民众的罢工和拒货,使租界根本无法生存,因此双方的交涉只能面对现实。第一次会谈毫无结果。此后,双方又经过16次谈判,至1月底才基本达成协议,即由国民政府收回汉口英租界,改为中国的市政特别区,由4名华人和3名英人组成管理委员会,主席委员为华人,按照国民政府颁布的新市政局章程进行管理。

1月27日,欧马利奉命将一备忘录及附件七款送交武汉国民政府。从表面上看,《备忘录》似乎颇有诚意,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是英国政府的烟幕弹。它们一面在舆论上做出让步,麻痹国民政府,缓和中国人民的反英情绪;一面则从本国和印度紧急调遣1�2万名“中国远征队”向上海进发,以实现其放弃汉口、九江,固守上海的策略。同时,英国又照会美国政府共同出兵保卫上海租界,暴露出坚持武力恫吓的真面目。陈友仁十分气愤,断然决定中止谈判,拒绝在业已达成的协议上签字,向英方施加压力,并对英国政府的《备忘录》进行严词辩驳。1月30日,陈友仁揭露英国调动军队逼向武汉的事实,“国民政府不得不视英国集中军队之行动,为一种对于中国民族主义勒迫之行动。际此时期,签订协定,是受威胁而答复也”,因此拒绝签字。

陈友仁发表的宣言在国际上引起极大反响,美国国务卿郑重声明“须至中国政府不保护外人时方才出兵”;法国认为没有必要对华出兵;意大利也不愿意参与英国的行动;日本和德国声称只要他们侨民的生命财产不受侵犯,他们就对中国采取不干涉主义。陈友仁拒绝签字,在英国国内也引起轩然大波,伦敦外汇市场交易清淡,钢铁业股票大跌;曼彻斯特市政局议决要求政府撤回对华军队;英国共产党机关报《劳工生命》号召工人共同奋斗,反对对华武力干涉。

2月10日,英国政府终于决定让步,外交大臣张伯伦在伦敦发表演说,声明英国军队“将驻扎于租界之内,除非有严重之事变发生,必不越租界范围而行动,卷入中国武人竞争之漩涡”,宣布除自印度出发已在途中之军队即将在沪埠登陆外,其他调自地中海及英国本土的军队将改而在香港集中。12日,英方代表欧马利来到国民政府外交部,将张伯伦在下院的演说词要旨交给陈友仁。此后,中英双方代表又经过几次会谈,最终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基本达成共识。

2月19日,陈友仁和欧马利签署《汉口英租界协定》,20日,又签署《九江英租界协定》,确认《汉口英租界协定》适用于九江英租界。3月15日,武汉政府正式收回了汉口英租界,但英人在该区域仍保持有一定的势力。同一天,武汉政府完全收回了九江英租界,并取消了外人在该区域的所有特权。

陈友仁的“铁腕”外交,赢得了对英谈判的胜利。陈友仁儿媳陈元珍老人说:“收回汉口英租界,是英国从亚洲撤退的开始。陈友仁收回的英租界地盘不大,但是值得大书而特书,因为这是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第一次收回失地,也是中国人第一次在亚洲给大英雄狮敲响了丧钟。”

独立后的马来西亚第一任首相阿卜杜拉赫曼在一篇讲话里生动地表达了亚洲反殖民主义的斗士对陈友仁的敬仰:“陈友仁在我思想里点燃的火花,到今天仍然闪烁光芒。”

国共分裂后,陈友仁积极参加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斗争,1927年夏赴苏联,与宋庆龄等在莫斯科发表声明,揭露蒋介石、汪精卫背叛国民革命的行径。后去西欧游历,继续参与反蒋的政治活动。1931年任广州反蒋政府外交部长。1932年初,复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主张对日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