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1/5页)

16%黑人学生的定额

制,录取了一些比巴克各方面条件差的黑人学生。巴克不干了――我不就是白点吗?我白招

//blog。sina。/s/blog_61389f6f0100fpwn。html

谁惹谁了?他一气之下上诉到美国最高法院。最高法院裁定对黑人学生实行定额制是违宪的,

但仍然在原则上支持“平权行动”。

紧接着,嘀咕发展成了议论,议论发展成了吆喝。最著名的吆喝,来自

90年代中期加州州

Peter Wilson。他吆喝道:“不能让集体性权利践踏个人的权利,我们应当鼓励的是个

人才干”。于是他大刀阔斧地开展了废除“平权行动”的运动。95年

6月,公立的加州大

学及其九个分校废除了录取学生中“平权行动”。96年

11月,加州用公投的方式废除了包

括教育、就业、政府招标等各方面的“平权行动”。97年

4月,这一公投结果得到了最高

法院的认可。受到加州的影响,另外十几个州也开始蠢蠢欲动,要铲除逆向歧视的“平权行

动”。

取消“平权行动”的效果是立杆见影的,98年是加州大学各分校取消“平权行动”的第一

年。在这一年里,伯克利大学黑人学生的录取率下降了一大半,从

97年的

562个黑人下降

98年的

191个;拉美裔的学生也从

1045个下降到

434个。各大学校方很有点“辛辛苦苦

三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的感慨。

2003年“平权行动”再次成为热点问题。因为今年最高法院遭遇了一个新的“巴克案”――

密歇根大学的

Gratz/Grutter对

Bollinger案。2003年

6月

23日,最高法院再次作出了一

个八面玲珑的裁决:密歇根大学给每个少数民族申请者加

20分的本科生录取政策是违宪的;

但同时,它又裁定法学院为了增加学生的“多样性”而照顾少数种族是合法的。这与其

1978

年对“巴克案”的裁定是一样的:原则上支持“平权行动”,但反对用定量的方式来固定这

种“平权行动”。

如果说最高法院

1978年的暧昧还是理直气壮的,2003年的暧昧就已经是如履薄冰了。那个

加分制违宪的裁定是

6比

3作出的,而法学院“平权行动”原则合法的裁定,是

5比

4惊险

胜出的。Peter Wilson们吆喝了这么些年,终于把“平权行动”的阵脚给吆喝乱了。

“平权行动”争论的核心,正如众多社会问题的核心,是一个

“程序性正义”和“补偿性正

义”的矛盾。“程序性正义”主张一个中立的程序施用于任何社会群体,而无论结果如何――

同一条起跑线,兔子也好,乌龟也好,你就跑去吧。“程序性正义”的最大问题,就是对“历

史”和“经济”、“文化”的无视。一个经历了

245奴隶制、100年法定歧视和仅仅

30年

政治平等的种族,必须和一个几百年来在高歌雄进征服全球的种族放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补偿性正义则主张根据历史、文化、经济条件有偏向地制定法律和政策,以保证一个相对公

平的结果。但补偿性正义面对一个不可避免的操作性问题――由谁、如何、是否可能来计算

鉴定一个人的历史、文化和经济遭遇?一个祖上是黑奴的黑人录取时加二十分,那一个祖上

是华工的亚裔应该加多少分呢?一个祖上四代是贫农的人,和一个祖上两代是贫农的人,分

值又有什么不同?一个穷白人和一个富黑人,谁更应该加分?……莫非我们还要在每次高考

前进行一次阶级成分调查?这就听起来有点耳熟了,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