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1/4页)

夫了,而是尊贵无比的赤帝之子;刘邦无业无产无赖,一直没有人愿意嫁给他,妻子吕雉就是因为他相貌堂堂贵不可言而为岳父吕公所赐;一位神秘的老人曾向吕雉讨水喝,吕雉心怀恻隐地施舍了他一顿饭,于是老人就感恩戴德地说她是“天下贵人”,并说她之所以高贵,是因为儿子的缘故;刘邦放跑民工后与跟随他的那一帮子人“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雉带着很多人来投奔他,大家都感到奇怪,刘邦等人藏得这么隐秘,吕雉怎么轻而易举就找到了他呢?吕雉便得意地一笑,说她老公头上笼罩着一层五彩云霞,她一望而知,所以就直奔而来了……

这些神奇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前来依附刘邦的人就更多了,慢慢地还真的有了几分“气候”。

这样的声势造得越大,投奔的人就越多。可是,有关神秘、神奇、神异之类的玩意儿只可迷惑一时,时间一长,人们就能窥其“堂奥”,戳穿那层一钱不值的“外衣”。然而,随着刘邦势力的增长,投靠他的人却越来越多,就连项羽手下的不少名将、谋士都纷纷倒戈前来投靠,你不得不承认刘邦确有一套团结部众、笼络人心的高强本领。这种本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流氓生涯所带来的正面效应,如胸襟开阔、容纳百川、大度洒脱、为人义气、不计前嫌等。只要放刁撒泼耍赖的行径甩掉,众人一抬,自己有意识地将过去的不良习气改正,正面效应就会相当凸显,刘邦的形象也就得到了拔高与升华。而这种拔高并不是像秦始皇那样建立在冷峻、威严、残酷基础之上的至高无上,也不是像项羽那样的刻意表现自己的贵族血统与英雄气概,刘邦的拔高,是建立在亲切随和、平易近人的基础上的升华。秦始皇的拔高是远离众人,将自己变成一座孤傲而寂寞的山峰,颇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意味;项羽的拔高是有意识地拉开他与部众之间的距离,结果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而刘邦的拔高是众人可以接受并参与其中的亲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量,这是一种常人无法企及、无法达到的看似平凡的伟大。古人对这种万能胶般的亲和力无法解释,就常常以一个“气”字概而言之——霸者之气、帝王之气,与今人所说的“场”十分相似——如磁场、气场等。

刘邦的“气”一旦形成并日渐凝聚,投奔者愈多,名气也就越来越大。沛县的父老乡亲举事起义,杀死县令打开城门,将刘邦所聚部众迎进城内,共推他做县令。刘邦说自己才薄德浅,不肯接受,而萧何、曹参等人都是文吏,皆瞻前顾后,担心事情不成祸连家族,就一个劲地让与刘邦。刘邦坚决推辞,众人不好强求,便立他为沛公。也就是说,刘邦还是沛县的起义首领,只不过换了一个称谓而已。一时间,部众很快就发展到了两三千人,并向四周出击,打了好几场胜仗,占据了邻县的一些地盘,收编了数千秦军。不久,又得到楚军大将项梁五千军士的帮助,兵力一下子扩张到万余人,并与项羽在雍丘城下配合作战,大破秦军,斩杀秦将李由。

而这时,秦国大将章邯率领的秦军却在其他战场节节胜利,他利用楚军松懈之际,在定陶实施了一次夜袭,项梁战死沙场,楚军惨败。然后,章邯又率军北上攻赵。

流氓皇帝的历史烙印(4)

一时间,形势十分严峻,被项梁拥戴为楚怀王的熊心于危难关头紧急召集各路诸侯,确立了兵分两路的计划:一路北上救赵,一路向西直捣秦国巢穴,打入关中。楚怀王与各路将领们约定,谁先攻入关中,就封他为关中王。当时,秦军主力大部驻扎北地以对付、征讨匈奴,章邯所带之兵,大多都是临时组织、武装的关中秦民或服役民工,仅这支“杂牌军”就如此凶猛,而要攻入秦朝大本营,其艰难与凶险程度可想而知。于是诸将都不敢争先,唯独项羽自告奋勇愿率军西进为叔父项梁报仇。然而,项羽生性残酷,每攻入一地,就大肆屠杀,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将都认为项羽不宜入关,应该派一个忠厚长者前去,剿灭与招抚相结合,这样才有可能顺利地进军关中。于是,众人的焦点便凝聚在平日亲近、宽厚、仁爱、豪爽的刘邦身上,将他视为最合适的人选。既然大家如此信任,刘邦管不得吉凶得失,二话没说,马上率 领数万人马,浩浩荡荡地向西而进。

征途遥遥,道路坎坷,刘邦武力与智谋并用,威严与恩信并举, 时而失利,时而顺畅,大仗小仗、胜仗败仗不知经历了多少,速度虽然缓慢,但总算是一路向西节节推进。在攻破了秦朝大本营的最后一道关隘——武关后,坦荡的关中平原便无遮无拦地出现刘邦眼前,数万大军狂潮般地汹涌着直捣秦都咸阳。咸阳无险可守,秦王子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