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部分 (第1/4页)

等秋收忙完,先锋大队水车磨坊正式建成!

☆、第229章 破格录取【三合一】

先锋大队的磨房建起来; 连附近的社员都跑来围观,路上和不远处的田地里满登登的都是看热闹的人。

这一片叫西河崖,本身西边高东边低,而修建磨房这里又南边高北边低,如同小悬崖似的有一片天然落差。河在路南; 路北这里西高东低; 磨房就建在低处; 北边的地势更低; 且有新挖的蓄水井; 所以就算汛期,这里也不会被淹到。蓄水井往北一程又折向东; 与东边的蓄水沟相连; 然后再拐回南河,南河与西河相通的。

因为天然的地势条件,只要西河能保持水量不变,这水就会重归来处,奔流不息。

有那逆天的泉眼在,这个磨房永远都不会缺水。

只见用大石头挑高悬空修建出地基,宽敞的磨房就建在悬空处; 地板下面是平放的水轮; 用粗壮的木轴连着磨房里沉重的磨盘。

磨房的墙壁是木板的,屋顶糊泥覆盖黑瓦片; 挡风遮雨。

磨房西侧还有一架站着的水车; 用木轴承连着磨房里的两个小石磨和筛面的罗柜。

水车的轮轴用的是最结实的国槐树干; 其他部件也都是村里最好的木头,不是洋槐就是白杨、黄连树之类的。这一套水车家什儿,只要好好维护着,定期刷桐油,用个十几年不成问题。

水沟从高处修过来,石头水泥砌出一米宽的水渠,尽头有小水闸用来挡水,绞盘控制。

这时候磨房里已经准备就绪。

磨房里的石磨是昨天安装的。

何仙姑查的日子,周诚志领着全村的壮劳力从陈爱月家把大石磨运过来按上,又从另外两处把小石磨也运来。

装好以后,晚上趁着没人的时候他悄悄地上香、烧纸、上供,祭拜完毕今日就可以直接开磨。

“这就是水车啊?”

“说实在的,活了这么大年纪,我还是头一次见呐。”

当地气候偏干旱,河里的蓄水今年看着还多,明年说不定就见底,谁也保不准。所以自古以来就是靠天吃饭,还真是没见过水车这种东西。

就当年陈家那么有钱,可这老天下不下雨他们说了也不算,所以也没用过水车。

莫家沟倒是有,但村里的社员们十之七八没去过,更何况崔家把那水车看得比金子还贵重,等闲不让外人靠近,所以大家还真就没见过。

不曾想,这么稀罕的东西,自己村居然也有了!

“看着也不奇怪啊,就像个车轮子似的。”

“明愈,这个要怎么磨面啊!”

他们真是好奇死了,水还能磨面?

要这样,那可比自己婆娘能干,哈哈。

周诚廉站在水闸那里,周培基站在石磨旁边,把上方的木斗装上粮食,然后喊了一声,“好了!”

围观的社员们就跟着喊:“好了,开闸!”

周诚廉看周明愈,看他做了一个开闸的手势,便用力把石板水闸提起来。

“哗啦……哗啦……”

高处的河水奔流而下,欢快地唱着歌顺着水渠冲进磨房底部,推动着水轮慢慢地转起来。磨房里,周培基也打开装粮食的木斗,有粮食落进石磨的磨眼里。

这时候石磨已经开始轰隆轰隆的转起来,跟隐隐打雷一样。

众人惊呼起来,“好大的动静啊。”

随着大石磨转动,秫秫粒就被碾破、磨碎然后甩出来,继续……柳秀娥、张够和丁兰英几个把甩出来的碎颗粒扫出来放到罗柜里筛筛,然后把那些大颗粒继续装回木斗里。

这盘石磨非常沉重,磨粮食又细又快,小磨要五六遍,这个最多三遍就能细如粉。

人力一次也就推个三四十斤,这个一天至少可以磨四五百斤。如果有人倒班,日夜不停,六七百斤也非常轻松。

社员们排着队抢着进去参观,前面的人看不够,不肯走,后面的着急一个劲地催。

“给我们也看看啊,这磨房也不会跑,大大的功夫慢慢地看呗。”

“就是啊,俺们大老远老跑来,给俺们看看,还得家去吃饭呢。”这是邻村的。

有人喊道:“这要是还吃食堂,这么天天磨粮食,多方便啊。”

周明愈笑道:“解散食堂,大家照样来磨面,这是咱们先锋大队的磨房。”

就有人来问怎么个磨法,是自己磨还是有人帮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