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部分 (第2/4页)

故里。于是遣使者以金帛从各族中赎出男女八万人,还为平民,分配给土地供其生活。此举得到了举国赞叹。大唐上下空前团结,凝聚力和向心力已超隋初。大唐人在向异族弯腰了十几年后终于在异族面前直起腰杆扬眉吐气。这其中感受最深的是那些行走四方的商旅,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无人敢小视,因为在他们的背后有一个能为他们撑腰做主的大唐

当然,这都是后话。

四月初,李世民在两仪殿召集群臣商议犒赏有功之臣。众人正在商议时,时任御史大夫的萧瑀突然起身禀奏道:“臣萧瑀弹劾李尚书治军无方御下不严,在攻破颉利牙帐时,帐中的珍宝文物,都被兵士抢掠一空。那些珍宝文物乃是突厥历年从中原劫掠去的,对我大唐而言意义非凡。此事李尚书即便不知情却也有放纵之嫌。请陛下予以严惩。”

众人原本正在商议如何犒赏李靖等人,谁知萧瑀却跳出来朝着李靖当头浇下一盆污水,把众人弄了个措施不及。

这事看似突然,不过房玄龄、王珪、魏征、戴胄、温彦博等宰相早在三月初在政事堂议事时就听到过萧瑀这份弹劾。当时李世民的态度是此事还未查明来龙去脉,且李靖与国有大功,遂不准萧瑀再查此事。李靖回到长安之后,李世民私下召见他时也谈到过此事,并对李靖严加责备。当时李靖不加辩白,只是顿首谢罪,弄的李世民也不好再说什么。事后,在政事堂初议赏赐时(实际上朝廷的所有重大决策李世民都会召集宰相在政事堂先进行商议),李世民对李靖定下的赏赐是加授左光禄大夫,赐绢一千匹,加实封户,加上以前的共为五百户。本来这次召集群臣商议只是走个过场而已,却没想到萧瑀旧事重提,当着众人的面弹劾李靖。

李世民见萧瑀旧事重提心里非常不高兴。只是萧瑀的干的就是挑人毛病的活,他也不好指摘萧瑀什么,于是李世民望着李靖道:“李尚书,对于萧御史的弹劾,你有何申辩?”

李世民依然顿首拜道:“臣没什么申辩。”

李潜身为五品以上官员,有资格出席今天的会议。他看到李靖的反应顿时一愣,随即他立刻明白李靖为什么不申辩了。首先,若李靖申辩说他以前知道这事,那他就逃不过知情不报的罪名。其次,此事乃安修仁带人干的,安修仁并不是李靖的麾下,李靖知道了管不到他。现在他若如实说了,则会被别人误以为他当初故意不制止安修仁,为的就是现在好对安修仁落井下石。这样李靖就逃不掉德行又亏的指摘。

朝中众人听到李靖如此回答立刻有了反应。不过他们的反应可谓千奇百怪各不相同。与李靖交厚的薛万彻、薛万钧兄弟正与尉迟恭低声交谈,从面色上看似乎在为李靖抱不平。秦琼和程咬金两人也在低声交谈,不过两人的面色要平静的多,似乎有些担心李靖。其他文武也低声议论,不过好奇的居多。唯有安修仁,一张胖脸上全是汗,紧张的不得了。

再看其他与李靖同时出征的人,李绩低头不语,李道宗正闭目养神,似乎在魂游天外,柴绍正看着手里的象牙笏板,好象要从上面找出什么瑕疵来。

瑕疵?李潜的脑海中好似划过一道闪电,思绪豁然开朗。没错,李靖就是再给自己找瑕疵。自古功高震主者皆不得善终。李靖这次立下的大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说功高震主一点也不过分。不过,幸好皇帝是李世民,他的胸襟还不会到容不下李靖的地步,但敲打敲打李靖却是应有之意。而李靖又何曾不知道这些?所以他自己要给自己找些瑕疵出来。就象秦朝时率领百万大军在外的王翦一个劲的要求嬴政赐给他良田美宅,汉朝时的萧何大肆求田问舍一样,他们的目的是通过自污来免除帝王的戒心。而李靖比他们省事的多,不用自污名节,萧瑀就跳出来了。萧瑀此举对李靖而言可谓求之不得。

想明白了这一点,李潜按了按鱼袋中的奏本有些进退两难。他若拿出那本奏本固然能洗脱李靖的冤情,可李世民要问他为什么早不拿出来,他该怎么说?李世民若再问他李靖是否知道此事,他又该如何回答?

李潜想了想,最后决定还是将奏本拿出来。因为这是打击安修仁的一次良机错过这个机会他以后就再也找不到如此名正言顺打击安修仁的机会了。至于那两个李世民可能会问到的问题,李潜也想到了说辞。

于是李潜朗声道:“臣李潜有本奏。”

李潜一开口,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只不过众人望向李潜的目光皆是诧异,只有安修仁的神色是慌张。

“李潜,你要奏些什么?若是无关紧要的事不必在此奏报。”李世民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