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 (第2/4页)

提过,新亚的电影也都是交给‘视艺冲印’来做,价钱要比‘香港彩色电影冲印有限公司’跟‘东方彩色冲印厂’这两大香港胶卷冲印巨头便宜得多。

随后的几家公司林孝智都没有多关心,只在孙钊站起来介绍他们印刷社时竖起耳朵认真听了一会,也许是因为自己负责的印刷社一直都是微盈利,孙钊只是简单的说了些今年的印刷安排就坐下了,倒是令想对他们出版社多一些了解的林孝智大失所望。

一家家子公司、机构的负责人站起来介绍了自己的公司情况,很快就轮到了新亚发言。当一道道目光集中到他们所在的这个角落时,感觉到王家安拉了拉他的衣角,林孝智不动声色的放下了手上那份他精心准备的报告,站起身来。

“……感谢王总将这个在诸位面前汇报我新亚电影情况的重任交给了我,我先自我介绍下,我叫林孝智,现在担任新亚执行总监一职,虽然入职时间并不长,但是在邱董跟王总等前辈的指点下,目前负责新亚电影的宣传、发行等职务。闲话少说,新亚电影的前身是邱氏电影公司,年初邱董引入新的投资方即圈内知名电影人郑则士先生,随后改名新亚。”

“……随着七十年代香港电影大发展时代的到来,到这几年不断有票房超过两千万甚至三千万的卖座电影诞生,在香港电影投资逐渐与金融、地产并称三大暴利产业之一。过去,邱氏电影公司在发展策略上出现了一些误差,前几任管理者更加注重拍摄电影的口碑跟品质,所以不需重金投资中等成本跟大制作电影,虽然也制作了不少获奖电影,但因为文艺色彩太过浓郁,导致电影多叫好不叫座,难以获得昔日邵氏电影那样的辉煌!”

“电影公司亏损后,我们对此做过一番认真反思,于是有了邱董引入拥有丰富经验的新股东郑则士先生,并且有了新的总裁任命,也就是这位王家安先生。改名新亚之后,我们曾对电影投资亏损情况作了几次探讨,于是新的管理层更加注重电影的投资成本控制、剧本质量以及类型。并在今年上半年,分别以一百万跟五十万港币,参股投资了两部总制作成本分别为三百万跟两百五十万的小成本电影……”

“截止到目前为止,新亚的两部电影已经正是完成了前期拍摄,进入后期制作环节。由郑则士先生亲自执导的那部三百万投资的电影,已经与金公主院线达成协议,将于七月底上映发行。前几天我曾有幸参与毛。片鉴赏,以它的质量又赶上了暑期档的好时机,我们乐观预测,这部电影的本埠最终票房可能突破五百万港币,达到八百万左右;与它相比,我们拍摄的另一部电影《我为卿狂》,现在虽然才刚开始后期制作,但宣传跟发行方面我们也已经开始行动起来。我们已经联系了某知名杂志,并争取到了两期封面推荐广告位,同时还有其他宣传手段正在积极拓展中……”

“……新亚改革之初,我们稳步求发展。总结了过去的失败经验,今年年内新亚制定的最终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扭转连年亏损的局面,刨除运营支出后仍能剩下三百到五百万的纯盈利,改变新亚以往需要靠亚视财政拨款度日的不利局面,让新亚不再成为亚视的负担。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在投资方面将会更谨慎、稳健,除了对剧本、主演跟导演严格把关外,我们今年的投资计划也将由往年的五到九部缩减到三到五部,并且单部成本投资控制在百万左右,可以考虑以参股拍摄分担制作风险……”

林孝智的语速很快,发言稿都是他写的,里面的内容自然是滚瓜烂熟的,根本不需要看稿子。所以尽管他的准备要比其他人足的多,但也在几分钟内便结束了发言。

他的发言结束后,会议室内一阵低声私语,林孝智看不到不少人对他指指点点的,不过见新亚不受除邱德根以外的高层重视,根本没有人有开口询问的意思,他也只好灿灿的坐下。

亚视高层会议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比林孝智想象的要枯燥的多,既没有他所想的,新老管理层之间的争锋相对,也没有大股东林白欣跟现任董事长邱德根的激烈摩擦,至少表面上他没看出来,虽然一些问题上确实能闻到一些火药味,但总体而言会议的主基调还是很默契的。

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一个大前提的基础上,因为邱德根在会议上说了一句话,“……不服老不行,这几年来我的身体越来越差,身兼数职也时常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今年年内,我准备让出亚视董事长的位置,交给更合适的人来带领亚视走向辉煌!”

正是有了他的这一句保证的话,亚视内部新老交替所带来的矛盾全被压了下来。

会议结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