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飞鹤拳(一) (第1/2页)

飞鹤拳是传统拳术,属于南派鹤拳中的一种。飞鹤拳“通之为飞”,所谓通就是舒展之意。飞鹤拳的特点是比其他鹤拳更为形象、舒展、大方。飞鹤拳多模仿鹤的飞翔、跳跃、展翅拍击等动作,吸气上提似飞,常以声助力,动作形象优美。飞鹤拳跟其他南拳一样,身法上也讲吞、吐、浮、沉,两臂的动作较多,有如鹤翅拍击水浪之势。

飞鹤拳是流传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港澳台地区乃至东南亚等地的一种传统武术。其精辟的拳论和丰富多姿的拳法,深受当地人的喜爱,尤其是它创始和演绎过程中神话般的传说,更为人们津津乐道。

中文名

飞鹤拳

分类

拳术

地区

中国

基本介绍

飞鹤拳是拳术中南派白鹤拳中的一种。“通之为飞”,所谓通就是舒展之意。派飞鹤拳在白鹤拳基础上,模仿鹤的飞翔、跳跃、展翅、拍击等动作衍变而来。因吸气上提似飞,有舒展之意,吐气伴有发声助力,故称“飞鹤拳”。

南少林飞鹤拳之猿猴献果

该拳由练功方法、套路演练和技击欣赏三部分组成。练功方法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练手法为主,也可配合鸳鸯圈练习,讲究吐气发劲;套路由三战、四门、八步连组成,手法善用勾、摔、点、击、盖、压、剪、弹等。身法讲究吞吐、沉浮,两臂动作较多,形如鹤翅拍水击浪之势,动作形象、优美,舒展大方;其最大特点是步法上要求两脚尖内扣的双扣步即所谓“包马”。技击方法鲜明,攻防含义突出,劲力发放凶猛。拳谱云:“飞鹤动作最优美,展翅跳跃凌空飞;出手发劲抖手臂,吹气长鸣声助力。

拳法特点

飞鹤拳的特点是比其他鹤拳更为形象、舒展、大方。飞鹤拳多模仿鹤的飞翔、跳跃、展翅拍击等动作,吸气上提似飞,常以声助力,动作形象优美。

飞鹤拳跟其他南拳一样,身法上也讲吞、吐、浮、沉,两臂的动作较多,有如鹤翅拍击水浪之势。

飞鹤拳在套路上分三战、四门、八步连等,在pt市民间还有流传“磨技(磨基)”,极似太极拳的推手练习。方法上也有单手和双手的练习;此外还有技手(基手)的练习,常有“打人靠技手”的说法,可见基手练习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基本训练中也以三战为主。

飞鹤拳在套路上分三战、四门、八步连等,但也以三战为主,所谓的“学到老练到老”,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三战不单纯是个套路,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练功方法,如对培养正确的发力有很大的帮助。训练时步法上要求两脚尖内扣(福建人称之为“包马”)。步法训练以梅花桩为主,技击时进退变化似三角马。

手法上有击、勾、摔、点、贴、盖、压、剪、弹等,手上也跟其他南拳一样讲五行变化。

飞鹤拳与其他鹤拳的根本区别有三点:

1.飞鹤拳的动作多模仿鹤飞行和走路的各种动作,故其动作比其他鹤拳形象逼真。

2.飞鹤拳训练时两臂象征着鹤鸟的双翅,出手时双手肌肉高度紧张,两手不断地发出一阵阵地颤抖之劲,有时还发出长鸣之声,以发声助发劲。

3.飞鹤拳多以鼻吸气,以口呼气。吸气时气沉丹田,应保持有上提之感,有助于发劲。

历史记载

“鹤,阳鸟也,而游于阴……体尚洁,故其色白。声闻天故其头赤。食于水,故其喙长。栖于陆,故其足高。翔于云,故毛丰而肉疏。大喉以吐,修颈以纳新,故寿不可量……鹤之上相,隆鼻短口则少眠,高脚疏节则多力,露眼赤睛则视远,风翼雀毛则喜飞,龟背鳖腹则能产,轻前重后则善舞,洪髀纤趾则能行。”(《东周列国志》“卫懿好鹤”)南方多洲渚,百鸟好繁衍,庶人甚爱鹤,常仿其行形意。

明末清初,闽福宁府(今FJ省宁德地区的霞浦县)北门外方家村,有位武师姓方名掌光字种公(祖籍ZJ省LS市),有女方七娘,天生丽质,聪颖过人。七娘幼时,种公把她许配给邻里亲友的儿子为娃娃亲。两亲家情趣相投,时常谈拳论武。有一天,他们酒后切磋武艺,方种公不幸被对方失手误击,伤势严重,后不治身亡。七娘悲愤万状,誓报父仇,终因女流,力不从心,报仇无门,只得不时仰天痛哭。

一天清晨,七娘思亲精神恍惚,忽然听到大院外传来一阵阵“哦!哦!哦!”的鹤叫声,其鸣悠扬。七娘惊奇,急忙跑出大院,但见一只大白鹤落在一棵大树干上,一边洗翅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