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太极拳(五) (第1/2页)

拳架分类

陈氏太极拳

河南陈家沟陈式太极拳(老架、小架、新架)

陕西西安陈式太极拳(老架、小架)

山东济南洪式(洪均生)

bJ陈式太极拳(新架、陈式心意混元太极)

杨氏太极拳

传统架:大架、长拳、中架、及小架(亦称用架和快架)

吴图南式太极拳(杨少候小架)

王兰亭太极拳(王兰亭)六十四式老架

府内派(不包括小九天等套路)有大架、老架、和小架

老六路

陈微明太极长拳

杨澄甫85式

-收起

吴式太极拳

慢架(或称关节拳、方架)

快架(或称圆拳、贯串拳、老架)

吴光宇54式套路

-

武式太极拳

郝为真拳架

郝月如拳架

孙氏太极拳

傅式(傅振嵩)拳架

沙式(沙国政)拳架

顾式(顾汝章)拳架

-

赵堡太极拳

忽雷架(李景延或称李景彦、李景炎)

和氏架(和兆元)

大架(郑伯英)

中架(侯春秀)

小架(郑悟清)

腾挪架(李作智)

忽灵架(王赐信)

腾挪忽灵架

拳术分类

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由hEb省永年人杨露禅(名福魁,1799~1872)所创。

杨露禅,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长兴着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七代传人。杨露禅在bJ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贵族,他们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太极拳老架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如跳跃、跌叉、震脚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缩小动作,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后被推崇为“杨式太极拳”。需在此注意的是,杨氏太极拳分为养生架子与技击架子,因此在习练时应当注意。

共5张

杨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汝信—陈大鹏—陈善志—陈秉旺—陈长兴—杨露禅

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由hEb省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1825~1893)所创。

武禹襄,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着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同乡杨露禅自hEN省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得以知其概要。约1850年,武禹襄从其学赵堡太极拳。1852年,武禹襄亲赴河南,在赵堡镇从陈清平学习赵堡太极拳小架四十天,尽得其精妙,并获赠《太极拳谱》,读后大悟。返里后,在钻研赵堡太极拳架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汇贯通。经数年研发,他创编出一套“圈小劲捷、紧凑灵巧、势简技繁、术法分明、古朴典雅、端庄洒脱”的新型拳术,后人称为“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武禹襄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由全佑(字公甫,1834~1902)所创。

全佑,杨式太极拳名家杨班侯弟子,习练太极拳以柔化着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他根据自己的练拳感悟,在杨式小架太极拳的基础上有所修订。全佑之子鉴泉(1870~1942年),又名爱绅,从汉姓吴,自幼秉家学。民国元年(1912年),吴鉴泉在bJ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他对家传的太极拳加以充实和修改,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修改定型,自成一家,形成了一个松静自然、架式紧凑、缓慢连绵、不纵不跳、长于柔化、独具风格的新型拳术,人称“吴式太极拳”。

吴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汝信—陈大鹏—陈善志—陈秉旺—陈长兴—杨露禅—杨班侯—全佑—吴鉴泉

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由hEb省完县(今hEb省顺平县)人孙禄堂(名福全,1860~1933年)所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