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0部分 (第2/4页)

吃一惊,狼狈而归,见几百名家属已经被赶出府外,站在大街上了,朝廷不过问此事,任命白文珂兼侍中,充任西京留守。

欧阳修论曰:“自古乱亡之国,必先坏其法制而后乱从之,此势之然也,五代之际是已。文珂、守恩皆汉大臣,而周太祖以一枢密使头子而易置之,如更戍卒。是时太祖未有无君之志,而所为如此者,盖习为常事,故文珂不敢违,守恩不敢拒。太祖既处之不疑,而汉廷君臣亦置而不问,岂非纲纪坏乱之极而至于此欤!是以善为天下虑者,不敢忽于微而常杜其渐也,可不戒?

欧阳修论曰:自古动乱、灭亡的国家,一定是先破坏了它的法制,然后动乱才跟随而起,这是势所必然的,五代的时候正是这样。白文珂、王守恩都是后汉的大臣,而周太祖郭威当时仅用一个枢密使的堂帖而更换,就像更换卫兵一样。当时周太祖并没有无视君主的异志,但所以能这样干,是因为习为常事,所以白文珂不敢违背,王守恩不敢抗拒。太祖既然不怀疑这种干法,后汉朝廷的君臣也置之不问,这难道不是因朝纳法纪败坏混乱到了极点,而导致这种局面吗!所以说,善于为国家着想的,不敢在小事上马虎,而且经常杜微防渐,能不警惕吗?

'21'守恩至大梁,恐获罪,广为贡献,重赂权贵。朝廷亦以守恩首举潞州归汉,故宥之,但诛其用事数人而已。

'21'王守恩来到大梁,害怕获罪,所以各处打点,用重礼贿赂权贵。朝廷也因为王守恩最先率潞州归降后汉,所以宽恕了他,只惩罚了他手下当权的几个人罢了。

'22'马希萼悉调朗州丁壮为乡兵,造号静江军,作战舰七百艘,将攻潭州,其妻苑氏谏曰:“兄弟相攻,胜负皆为人笑。”不听,引兵趣长沙。

'22'马希萼征调朗州所有的壮丁组成乡兵,创立军号为静江军;制造了七百艘战船,准备攻打潭州。他的妻子苑氏劝谏道:“兄弟互相攻打,无论胜败都将被外人嗤笑。”马希萼不听,率兵赶赴长沙。

马希广闻之曰:“朗州,吾兄也,不可与争,当以国让之而已。”刘彦、李弘固争以为不可,乃以岳州刺史王为都部署战棹指挥使,以彦监其军。己丑,大破希萼于仆射洲,获其战舰三百艘。追希萼,将及之,希广遣使召之曰:“勿伤吾兄!”引兵还。,环之子也。

马希广听到朗州军情后说:“朗州,那是我的哥哥,不能和他争斗,只应当把国家让给他罢了。”刘彦、李弘极力抗争认为不能这样做,于是派岳州刺史王为都部署战棹指挥使,派刘彦为监军。己丑(十八日),在仆射洲把马希萼的水军打得落花流水,俘获三百只战船。王追击马希萼,快追上时,马希广派使臣向他关照道:“不国伤害我哥哥!”王于是率兵返回。王是王环的儿子。

希萼自赤沙湖乘轻舟遁归,苑氏泣曰:“祸将至矣,余不忍见也。”赴井而死。

马希萼本人从赤沙湖乘小船逃回朗州。苑氏哭泣道:“大祸就要临头了,我不忍看见。”投井而死。

'23'戊戌,郭威至大梁,入见,帝劳之,赐金帛、衣服、玉带、鞍马,辞曰:“臣受命期年,仅克一城,何功之有!且臣将兵在外,凡镇安京师、供亿所须、使兵食不乏,皆诸大臣居中者之力也,臣安敢独膺此赐!请遍赏之。”又议加方镇,辞曰:“杨位在臣上,未有茅土;且帷幄之臣,不可以弘肇为比。”九月,壬寅,遍赐宰相、枢密、宣微、三司、侍卫使九人,与威如一。帝欲特赏威,辞曰:“运筹建画,出于庙堂;发兵馈粮,资于藩镇;暴露战斗,在于将士;而功独归臣,臣何以堪之!”

'23'戊戌(二十七日),郭威回到大梁,入朝拜见后汉隐帝,后汉隐帝慰劳他,赐给他金帛、衣服、玉带、鞍马。郭威推辞道:“臣接受命令一年,只攻克一座城,有什么功劳!而且我率领兵马在外,保卫、治理京城,供应军需物品、使军粮不缺,都是朝中众位大臣的力量,我怎么敢独自接受这些赏赐!请分赏给大家吧!”又建议加授他藩镇,他推辞道:“杨位置在我之上,尚且没有兼领藩镇之地;况且帷幄近臣不可以与史弘肇相比。”九月,壬寅(初二),通赏宰相、枢密使、宣徽使、三司使、侍卫使九个人,与郭威一样。后汉隐帝想特别赏赐郭威,郭威推辞道:“作战的运筹策划,出于朝廷;发兵运粮,依靠藩镇;野外战斗,在于将士,而把功劳只归我,为臣的怎能受得了!”

乙巳,加威兼侍中,史弘肇兼中书令。辛亥,加窦贞固司徒,苏逢吉司空,苏禹左仆射,杨右仆射。诸大臣议,以朝廷执政溥加恩,恐藩镇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