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5部分 (第2/4页)

大历元年(丙午、766)

大历元年(丙午,公元766年)

'1'春,正月,乙酉,敕复补国子学生。

'1'春季,正月乙酉(二十九日),代宗下敕重新补充国子监学生。

'2'丙戌,以户部尚书刘晏为都畿、河南、淮南、江南、湖南、荆南、山南东道转运、常平、铸钱、盐铁等使,侍郎第五琦为京畿、关内、河东、剑南、山南西道转运等使,分理天下财赋。

'2'丙戌(三十日),代宗任命户部尚书刘晏为都畿道、河南道、淮南道、江南道、湖南道、荆南道、山南东道转运使、常平使、铸钱使、盐铁使等,侍郎第五琦为京畿道、关内道、河东道、剑南道、山南西道转运使等职务,分别管理国家的财政赋税。

'3'周智光至华州,益骄横,召之,不至,上命杜冕从张献诚于山南以避之;智光遣兵于商山邀之,不获。智光自知罪重,乃聚亡命、无赖子弟,众至数万,纵其剽掠以悦其心,擅留关中所漕米二万斛,藩镇贡献,往往杀其使者而夺之。

'3'周智光回到华州后,更加飞扬跋扈,代宗召见,他也不去。代宗让杜冕跟随张献诚到山南躲避周智光。周智光派遣军队在商山拦截杜冕,但没有得到。周智光自知罪孽深重,便纠集亡命之徒、无赖子弟,其众多达数万,纵容他们烧杀虏掠以博取他们的欢心。又擅自截留漕运到关中的大米二万斛。对于各藩镇向朝廷贡献的方物,周智光常常杀掉使者而夺取之。

'4'二月,丁亥朔,释奠于国子监。命宰相帅常参官、鱼朝恩帅六军诸将往听讲,子弟皆服朱紫为诸生。朝恩既贵显,乃学讲经为文,仅能执笔辨章句,遽自谓才兼文武,人莫敢与之抗。

'4'二月丁亥朔(初一),代宗在国子监举行释奠礼。代宗下令宰相率领常参官、鱼朝恩率领六军将领前往国子监听讲儒家经典,他们的子弟都穿紫红衣服作为学生。鱼朝恩已经尊贵显赫,便学习讲演经典,撰述文章。他仅能执笔识读章句,就马上自称是文武全才,别人都不敢与他争辩。

辛卯,命有司修国子监。

辛卯(初五),代宗下令有关部门维修国子监。

'5'元载专权,恐奏事者攻讦其私,乃请:“百官凡论事,皆先白长官,长官白宰相,然后奏闻。”仍以上旨谕百官曰:“比日诸司奏事烦多,所言多谗毁,故委长官、宰相先定其可否。”

'5'元载大权独揽,害怕上奏论事者揭露他私揽大权,就奏请说:“百官如果有事论奏,都应当先告诉有关部门长官,由各长官告诉宰相,然后再奏报陛下。”他还以圣旨的名义告诉百官说:“近来,各有关部门上奏论事繁多,所说的多是谗言诋毁之词,所以委托诸长官、宰相首先确定所说的事是否可以上奏。”

刑部尚书颜真卿上疏,以为:“郎官、御史,陛下之耳目。今使论事者先白宰相,是自掩其耳目也。陛下患群臣之为谗,何不察其言之虚实!若所言果虚宜诛之,果实宜赏之。不务为此,而使天下谓陛下厌听览之烦,托此为辞以塞谏争之路,臣窃为陛下惜之!太宗著《门司式》云:‘其无门籍人,有急奏者,皆令门司与仗家引奏,,无得关碍。’所以防壅蔽也。天宝以后,李林甫为相,深疾言者,道路以目。上意不下逮,下情不上达,蒙蔽喑呜,卒成幸蜀之祸。陵夷至于今日,其所从来者渐矣。夫人主大开不讳之路,群臣犹莫敢尽言,况令宰相大臣裁而抑之,则陛下所闻见者不过三数人耳。天下之士从此钳口结舌,陛下见无复言者,以为天下无事可论,是林甫复起于今日也!昔林甫虽擅权,群臣有不谘宰相辄奏事者,则托以他事阴中伤之,犹不敢明令百司奏事皆先白宰相也。陛下傥不早寤,渐成孤立,后虽悔之,亦无及矣!”载闻而恨之,奏真卿诽谤;乙未,贬峡州别驾。

刑部尚书颜真卿上疏认为:“郎官和御史都是陛下的耳目。如今让上奏论事者先告诉宰相,是陛下自己堵塞自己的耳目。陛下如果害怕大臣进谗言,为什么不观察他们所言的真假!假如所言如果是假,那就应该将他们杀掉;如果是真,那就应当奖赏他们。如果陛下不致力做到这一步,就会使天下人说陛下对听览臣下奏章感到厌烦,以此为借口,堵塞臣下劝谏争辩的途径,我为陛下感到惋惜!太宗所著《门司式》说:‘那些没有出入宫门凭证的人,如有急事上奏,都命令掌管宫门的人和执掌仪仗宿卫的人引导上奏,不许阻挠。’这是为了避免雍塞蒙蔽。天宝以后,李林甫担任宰相,非常讨厌上奏论事的人,人们敢怒而不敢言。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