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部分 (第1/4页)

“什么能力?你究竟想说什么?”兰陵有点迷茫,爬地图上看不出所以然。

“你敢说内府在吐蕃境内交的税全入吐蕃国库?”随手指了指吐蕃南部几个大部族的势力范围。

“哦,还以为你说什么呢。”兰陵撂了撂头发,将地图朝自己一面拉了拉,“到谁家地盘就得守谁家的规矩,吐蕃能把各地的税务都征收到国库才是个笑话。”

“结了,”我一摊手,“这么说来,咱好些的要求他们即便是答应了也做不到。各部族的规定,吐蕃政府职能根本就难以改变地方上的传统。你和吐蕃人要商道,要降低税率,好,统统答应你,说完就完了,往后该怎么办,你还得因地制宜地朝部族首脑商谈,还不是和没答应一样?”

“就是个说法啊?当初就没想到吐蕃能做到。”兰陵轻笑几声,“你才是个笨蛋。提不提条件由咱们,答不答应由人家,至于能不能办到我从开始就没有奢望过。就是要这个说法而已。”

“神经病吧,说法太容易了,”我拍拍胸膛,叫嚣道:“我明天就还你两千贯的债务!嘿嘿,还不了你啥也落不下,想听不?想听我多说几次。”

“去死!”兰陵一巴掌抽过来,气得笑了,“一万贯!越不像话了。你说顶什么用,没心没肺。吐蕃是个样子,是头一次将商贸加入到两国利益间的议和模式,今次看似没用处,却给往后留下了这个范例,以后不管和哪个国家议和,都会将这次的模式作为参考依据。不能因为一时的得失就精简期间的条款。”

哦,明白了。兰陵这一解释,我有点脸红,心里压根没有那么长远的打算,光想了眼前怎么进行得顺当。“算你有理,不过给你个建议,下次给我个争辩的机会,不要一下搞得人下不来台。”

“嗯,”兰陵点点头,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其实也不是我一人的意思,当初准备议和之前有过商议,至于和吐蕃的商谈结果如何到没抱太大期望,时间能拉得长些最好,多谈一天就能给自家多争取一点,相互间争取而已。”

“高人!”是这个理,许多和谈过程比结果重要得多,让吐蕃寄期望于谈判上,那边还没办法罢手撤军,多耗一天就多消耗吐蕃一天的实力,谈个五年八年的就能给这个超级大国谈垮了去。现在不但发现有隐藏高人,连李义府的形象都在我心目中高大起来,估计这老家伙早看出其中的门道,就根本没打算速战速决,我被他一幅兢兢业业的外表蒙蔽了。拖的时间越长,对李义府越有利,大家都以为他接个烫手山芋准备落井下石的时候,谁知道老家伙正逍遥地躺在安乐椅上给自己东山再起争取时间呢。“都TM高人,透露下。”

“我们自家商议,没必要和你个外人说。”兰陵斜了斜眼睛,朝我撇撇嘴,笑道:“你如果能安排我个名分,我可以带你去见见。”

“这么复杂?那算了。”她自家人商议,肯定有李治参与,带个武MM,然后兰陵领我过去给大家介绍:我外面的相好,今天来参加家庭会议,大家多关照……下来就难以预料了。不屑一顾报复道:“不过给你个建议,就算内府赚的钱都是你李家的,也没必要那么奢侈地修许多宫殿,弄点别的,利国利民的东西还是首位。”

“哦?”兰陵附议点点头,“是正话,言官也隐隐约约提醒过,好好。正说办点什么利民之事呢,那就多盖几间织造作坊如何?也好早一天让百姓能……”

“停!免了!就走,当我啥也没说,”起身收拾整齐,出门前鼓励道:“多盖宫殿,我最喜欢那些金碧辉煌的建筑物,千万别停下。再接再厉!”

要命的事情,她钱多没地方花,王家不能跟了后面受罪,家里还忙着呢,今年秋凉,管家上蹿下跳地预备登高节事宜。

“六”数为阴,“九”数为阳,九九重阳,大吉大利的日子。很值得奔走相庆一下,久而久之,每年九月九日成为传统大节气,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能看出,重阳节已经发展成一个特定的喜庆节日:“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菊花酒、菊花茶,驱邪避祸的茱萸叶,出游赏景、登高远眺、饮酒赏菊等等。庆喜由皇家开始,太平盛世,与民同乐,为让美好的祝愿散落千家万户,从永徽三年起,长安重阳节上花市的菊花都在盆子上打上宫廷标志,作为皇家的恩典于长安十数处茗苑内大开赏秋会。故有诗云:“时此万机暇,适与佳节并。曲池洁寒流,芳菊舒金英。乾坤爽气满,台殿秋光清。朝野庆年丰,高会多欢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