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部分 (第1/4页)

洪门事业如何发展;梅兰妮是不大关心的。她在计算上海厂里的营销。上海生产的龙头细布和呢子供不应求;都没有库存。又因为;十月;华记要派船去长崎贩铜;随船带去六十匹呢作为试销。苏州地区的呢子就更紧张了。眼见到了冬天;家家都在准备寒衣。贸易栈做的是批发生意;羽绢日日来电催促。华记的苏州贸易栈已经很有名气;他们总有独家经营产品;如火柴;如宽机布;现在还有呢子。火柴不用说;不是要仿就能仿的。宽机布这是把织机加宽了。有人试了之后;发现如此宽的布机很难扔梭;和压紧。人们很是怀疑;华记的宽机布是如何织出来的。也四处打听来着;但是不得要领。

秦炼和梅朵组织人在上海厂区开夜校;教人认字;每天半个时辰;五天休息两天。

因为来认字的都是成年人;他们教字时也讲些道理。比如学习工人二字;秦炼就会讲;这两字放在一起就是天字。说明天是由做工的人撑着的。

听的人感到骇然;不是说;这苍天都是由天子撑的吗?

天子用什么撑天?如果;农民不种粮;工人不制衣造房;他都没有地方住;没有衣服穿;饿都饿死了;还撑什么天?撑天的是天下做工的人。

既然天是由做工的人所撑,按照“法道自然”的原理,这些人最应该有生存的权利。

道理是简单;但是从没人这样说过。先是;听课的人被雷击了般;好半天做天做不得声。回去后细细想来;好象就是这样的道理。

能讲出这样道理的老师;他们还从没有碰见过。

开始来学习的人只是少数;后来发现识字外还能听道理;来的人就多了。

轮到梅朵讲课;听的人还要多。

梅兰妮奇怪;一夜她去旁听。

梅朵在教“農”字;她说;从这个字中就能看出农民的辛苦了。这字从晨化来;农耕必做于晨;谁都知道;农民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农人如此辛苦;心中还全是委曲;要看着天吃饭;要应付各种的税赋。一个农字说尽了农民的辛酸。

梅朵讲课大都也农业有关的字;农字的异体字“辳”为什么上面是个林字二不是其他的字?因为早年这片大地上到处是森林。要把树木砍去;才能耕种粮食;所以;上面加上林字;这是刀耕火种的痕迹。

来听课的大都是农家子弟;从梅朵这里能学到字;还能学到农业知识。许多祖辈;父辈传下来的经验;被梅朵总结成了知识再讲与他们听。这些熟悉又新鲜的知识让年轻人兴奋;回去学说给家里父老们听。那些父老听了些样的传播;觉的很有道理;也说;这个先生讲的交关有道理。

原本对年轻人学认字还有些看法的人;听见这些道理后;反到督促他们去学习。学了农业知识;在他们看来比那四书五经要有用的多。

教人就象播种;种子撒播后;总会有发芽的。

山河会得到了发展。

洪门的发展还是暗地的;还是悄悄的。虽然这几年他们从几百人发展到了上万人;和漕帮比起来;他们是小儿科了。

这年漕帮组织的增长得到了飞跃。

乾隆八年;鉴于漕运的费用太高;运一石粮是三石粮的费用;这样使江南不堪重负。借鉴康熙和雍正朝都曾把运军粮的任务交给晋商来办;使得运费大幅度降低。乾隆下旨将漕运交与漕帮承办。

这下;漕帮成了运河上的老大了。连漕运总督对他们都另眼相看。

漕帮这时已经分为南北两大帮派。南面的帮主潘启龙是台州人。江南一带的漕帮的骨干大都是温州台州一带的人;被人叫做台温帮。这一帮派人虽多;但很少去过北方;长江以北的漕帮是由钱大坚为主。多是皖北;苏北人;被称作巢湖帮。

既然要帮朝廷运粮;那槽帮内部就要联合。所以;两帮发展成了一帮。沿着运河从杭州起;到北京止;将运河分成一百二十段。每段设一“码头官”;这都由漕帮帮主的弟子们担任。这码头官都有朝廷授与的武职;官品从六品到四品不等。码头也就是漕帮的组织单位。码头官就是一个码头的老大。

“原来;拜码头是这样来的。”梅兰妮听到了介绍后说。

漕帮改组的消息传到了莱山那里;很快;老和尚通过华记的联络系统;将他的话传到了洪门各个堂会。

莱山说;漕帮当了清廷的鹰犬;果真就是安清帮;我洪门弟子与他势不两立。从此相见;拳脚相加;决不退让。

秦炼解释道;“这漕帮的码头长;实际上就是替清廷做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