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部分 (第1/4页)
我吴节也不过是一个文化消费品,地位也仅仅比乐师什么的高上那么一点点。
实际上,吴节也察觉到了这一点。这也是嘉靖皇帝前一阵子来书斋的时候,大多随意看上一眼就走,对他也是爱理不理,只要有书读就成,丝毫没有与他交流的兴致。
好在先前同嘉靖谈了半天玄,总算让嘉靖留意上了。
如今又让自己写一篇青词,这其中或许并没有任何含义。
据史料记载,嘉靖皇帝朱厚璁并不以文才见长,也没见他有任何文字传世。他的长处在于极强的政治能力,几十年不上朝,国家机器依旧运行良好。如严嵩、陆炳这样的大权臣,一旦尾大不调,一个眼色过去,就拿下了。
他估计也是知道自己的文笔实在不怎么样,就不在这上面献丑了。不像清朝的乾隆皇帝,写的东西明明狗屁不通,偏偏有强烈的表现欲。一生当中写了四万三千首诗,总量已经超过《全唐诗》,可能传世的却没有一首。不但如此,他还将这写诗勒石为纪,到处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社会上兴起了文物收藏热,可这家伙的诗碑实在太多,竟无人问津。
当年读大学时,吴节的老师一提着乾隆的四万三千首诗,就不住地吐口水,说,文学创作怎么可能这么搞?四万三千首诗,每天写一首,也得一百年。一天作一首诗,不是疯子就是白痴。
这事就吴节看来,乾隆的自我感觉实在太好,写这么多诗,不但没有替自己换来一个好名声,反在文学史上流下浓墨重彩的荒谬一笔,活脱脱一个小丑。
不像嘉靖皇帝,一生也不知道作过多少斋醮,偏偏没写过一篇青词。非不愿,实在是写不好,就不丢人了。反正他是皇帝,手下文笔好的人大把,又何必费那个精神亲自动笔?
不知道怎么的,吴节的心思突然飘到那个自大成狂的“十全老人”身上,忍不住一笑。
然后问黄锦:“现在写吗?”。
话刚一说出口,吴节才发现自己说错了话。忙一整衣冠,站起来:“烦请黄公前头带路。”
青词需要写在青腾纸上,还得用朱砂。
朱砂这种东西可不能乱用,再说,这书屋里也没这两样东西。
收拾停当,黄锦在前面慢慢地走着。
吴节的思绪又回到了青词上面,以嘉靖以前对自己不冷不热的态度来看,他吴节并没有给嘉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不过,如果能够作一篇让他满意的青词出来,事情或许又是另外一种模样。
他让自己写一篇青词或许只是随意之举,可对吴节来说,却是一桩莫大机遇。成不成,就看这次了。
那么,他究竟想写一篇什么样的东西呢?
吴节事先也背过不少青词,可青词因为是祈祷文,有特定的使用场。比如祭天文、祈福文、消灾文……场合不同,文章也是不同,不可乱用。
想到这里,他脚步慢了下来。
黄锦觉察到吴节的心意,通过这段时间的接触,不知怎么的,他对身后的这个年轻人又一种莫名其妙的好感。
他的速度慢下来,用二人才能听到的声音道:“是一篇求雨文。”
吴节一呆,求雨文大多是用在旱灾时,或者农种物生长期。京城这段时间正是伏天,热得厉害,可时不时却还是会来一场暴雨。再说,现在是农历八月底,地里也没什么庄稼……对了,南方的水稻应该开始收割了。不管是打谷子晒稻子,都需要大太阳,雨水越少越好,怎么反去求雨。
吴节心中疑惑:“京城不缺雨水吧,也没什么庄稼需要灌溉。”
黄锦:“冬小麦。”
说完话,又再次加快了脚步。
吴节拍了一下脑袋,暗叫一声:“我倒是糊涂了,冬小麦是农历八月下旬播种。京城有雨,不等于其他地方就不缺水,估计是有什么地方碰到旱灾了。”
“求雨文,求雨文。”吴节一边走,一边沉吟:“要说求风文道是有一篇,《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时那篇就能马上用上,至于祭文,也容易弄。
求雨文他还记得几篇,不过,这种青词大多有实指的地点和日期。需要在上面写明白何时何地,要为什么地方的人求雨,不能乱用。
正思索间,黄锦就带吴节进了嘉靖居住的精舍。
嘉靖皇帝的精舍位于一个僻静的院落里,和吴节所住的书屋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吴节在玉熙宫也住了一段时间,除了不能出大门外,倒没有什么限制,只一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