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1/4页)

关系正在深化,其“实态”正在促进着制度化,而制度化应有的状态还是从“单边”转化为“多边”,也就是形成自由贸易圈。为此,东亚各国需要具备协调与合作的精神,通过共享地区整体的利益,促进实现国家利益。占有地区内一半的GNP,在WTO中有最丰富经验的亚洲国家——日本,对于加强WTO以及与它整合、互补的地区经济一体化,应当发挥主导作用。

维护中东地区的稳定

对于能源短缺、一次性能源80%以上都依靠进口的日本来说,确保石油供应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而日本90%以上的石油进口来源——中东地区的稳定是其核心利益。回顾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中受到的影响,中东地区稳定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理所当然,日本必须不断开发替代性能源,但暂时确实没有能够一下子扭转日本脆弱的能源状况的好方案,因此,今后中东地区的稳定将继续对日本的能源安全保障起到关键性作用。日本所能做的是:维持与中东产油国家的友好关系,通过外交途径参与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支持伊拉克复兴等。

海上航线的安全

作为海洋国家、通商国家的日本能否取得繁荣,取决于在国际自由贸易体系下,如何维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和平贸易。为了做好这一点,除了上述几点之外,还需要确保结合产油国等资源出口国与日本、日本产品出口市场与日本之间的海上航线的安全。目前,日本每天进口的石油相当于三艘巨型油轮的运载量,其渠道大部分是从中东经过马六甲海峡,再从南中国海往北,最后到达日本的航道。假如这条航道的安全受到威胁,日本的经济活动将会停滞,并受到致命的打击。这条航道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其安全无疑关系到日本核心的国家利益。支撑它的是以第七舰队为核心的美国海军,不过,除此之外,还需要改善与海上航线有关的印度、东南亚各国的关系,积极参与处理海盗、恐怖主义等问题的国际合作。

以上谈到的几点,既是日本核心的国家利益,又是能够与很多国家共享的国际公共财富,对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繁荣非常重要。政府应该推动有关国家核心利益方面的讨论,努力获得国民的支持和理解,投入必要的预算和人员,积极展开外交。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日本应该如何与中国打交道(1)

第四章 中日关系新思考

二、日本应该如何与中国打交道

(1)超越历史

(A)比较日本与德国

在历史问题上,日本经常被拿来与德国进行比较。最典型的一种论调是:德国已经实现与周边国家的历史性和解,但日本却没有,所以未能超越与中国、韩国之间的纠纷。不过,由于德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东西分裂的特殊状态,所以没有像日本那样与周边国家缔结和平条约。既然日本与德国各自的战后处理方式不同,那么单纯地比较并评价两者的应对方式就是不妥当的。不过,德国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确实取得了很大成就,可以说,如果德国与法国没有达成和解,欧盟就不可能诞生;如果德国与波兰没有达成和解,欧盟的扩大也不可能。当今,欧洲能够以欧盟的形式,不仅在经济领域,还在政治、外交领域展现出超越国家层次的共同谋求发展的态势,其中一个很大原因确实是各国“超越了历史”,并在“再也不重复悲惨的过去”这一强烈追求上达成了共识。

不过,我还是认为,拿这些欧洲的案例,批判东亚国家在这方面的迟缓和日本政府的态度,言之尚早。作为日本的外交官,我深知日本是踏踏实实地处理战后问题,认认真真地追求超越历史的。例如,处理与东亚各国的赔偿请求权问题、通过ODA支援东亚各国的复兴与开发(欧洲则是通过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取得复兴的)、明确表示“谢罪”之意的村山首相的讲话等,无疑反映出日本对历史的负责任的态度。日本却没能找到相当于德国纳粹那样的承担历史清算责任的特殊对象。周恩来总理曾表示,中国把日本军国主义者与一般的老百姓区别开来,把战争责任归咎于前者的方式,放弃政府赔偿,对中日邦交正常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可是,在从战前至战后有一定连续性的政治状况下,日本没能像德国一样以“加害者限定论”总结历史,只好采取了“大家都有责任”的形式。再加上,由于日本在战争中经历了原子弹惨祸、冲绳血战及其后的悲剧,在中国东北(满洲)的日本人在战败后也遭受了磨难(有的被苏联送到西伯利亚劳改,有的留在中国),日本人的意识中同样遗留着“受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