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2/4页)

简单地压缩能源的消耗,而是在能源系统的所有环节,包括开采、加工、转换、输送、分配到终端利用,从经济、技术、法律、行政、宣传、教育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尽可能低的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节能的核心或者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而提高能源效率,既是节能的重要措施,也是节能的重要目标。之所以用“能源效率”替代“节能”,是由于观念的转变。早期节能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节约和缩减来应付能源危机,现在则强调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源效率,以增加效益,保护环境。

能源效率评价指标

一般来说,衡量或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能源经济效率指标,一类是能源技术效率指标。其中能源经济效率指标主要包括反映一国或地区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另外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也是反映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关系的一个指标;技术指标通常用热效率(即能源总效率)来表示,还包括反映部门或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的单位产品(或单位服务)能耗(图2…1)。

1、经济指标

(1)单位产值能耗:也称能源消费强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部门或行业,一定时间内单位产值消耗的能源量。能源消费强度越低,能源经济效率越高。宏观分析中最常用的能源强度指标就是单位GDP能耗,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量,是一国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能源结构、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技术因素、政策因素等多种因素形成的能耗水平与经济产出的比例关系,它反映了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以及能源利用的效益。因此,对比不同国家单位产值能耗时必须慎重,要综合考虑各个影响因素。

(2)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即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年度一次能源消费量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比。经济增长率通常采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它反映能源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和单位产值能耗一样,由于产值和能耗都是综合性指标,涉及经济结构、管理体制、资源状况、技术水平、人口多寡、气候条件以至国际关系等许多因素。因此在一个国家的年度之间以及不同国家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2、技术指标

能源技术效率,即能源物理能源效率,主要指标包括能源系统总效率、单位产品能耗等。能源系统总效率是指在使用能源的活动中所得到的起作用的能源量与实际消耗的能源量之比,也是一项由总体能源结构、产业用能比重、能源利用技术等多种因素形成的综合指标,一般用百分率来表示。

(1)开采效率:是指化石燃料储量的采收效率(回采率),天然气的回采率很高,煤炭、石油的回采率较低,一次能源构成中天然气比例高的国家开采效率就高。

(2)中间环节效率:是指加工、转换效率和贮运的效率,贮运效率用能源输运、分配、贮存过程中损失来衡量。

(3)终端利用效率:即终端用户得到的有用能与过程开始时输入的能源量之比。

能源系统总效率为开采效率、中间环节效率和终端利用效率三者的乘积,人们常说的能源效率是指中间环节效率和终端利用效率。能源系统总效率就是开采效率和能源效率的乘积。

(4)单位产品或服务能耗:生产单位产品或提供单位服务所消耗的各种能源的数量。主要有单位产品产量综合能耗,单位产品产量单项能耗,单位产品产量可比能耗,单位产品产量能量因素能耗等。例如吨钢综合能耗、吨钢可比能耗,吨水泥综合能耗等等。

单位产品产量综合能耗是指生产某种产品实际消耗的各种能源的数量,常以千克标煤为计量单位,可以反映企业的用能状况;单位产品产量单项能耗主要是指单位产品产量电力消耗和燃料消耗;

单位产品产量可比能耗是指同类产品在给定生产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按标准工序或标准产品产量计算的单位产品产量综合能耗。

2、提高能源效率的途径

节能的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三种。结构节能包含产业结构节能、行业结构节能和产品结构调整节能,技术节能存在于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方方面面,管理节能体现在能源消费理念及节能实施能力上。其中结构节能和管理节能是一种间接节能,而技术和工艺节能是一种直接节能。

结构节能

结构节能主要指产业结构升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