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2/4页)

经达到几百万,学生已经达到两万人的规模。看着越来越大的“摊子”,俞敏洪深深地感到自己个人力量的有限,如果再继续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的话,新东方的前程可以说是岌岌可危。俞敏洪怎么忍心让自己白手起家、辛辛苦苦办起来的新东方毁在自己的手里?他想把新东方做大,但要把新东方做大,必须先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

思考再三,俞敏洪想起了那些比自己“有出息”的大学同学、大学同事。要找合作伙伴的话,这些有多年的老交情、一起共同生活或者工作过、留学国外颇有才华的朋友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将比自己有出息的人请回来,这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一时冲动。俞敏洪事先就考虑好了请哪些人,如何游说,请回来之后让他们干什么,等等。

1995年冬天,积累了一小笔财富的俞敏洪飞往北美,这里曾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现在他有钱了,他的新东方越来越火,但是他不知道自己还应不应该再出国,不知道自己的新东方算不算一种事业。他想亲自去那片一直让他耿耿于怀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看看那些当年比自己有出息的朋友们在国外怎么样,试探一下他们是不是愿意回来和自己一起做“事业”。

俞敏洪来到加拿大的温哥华,找到曾一起在北大当老师的朋友徐小平。这时徐小平已经在加拿大生活将近十年了,生活过得稳定而富足。在徐小平温馨舒适的家里,两个老朋友喝着老黄酒,酣畅淋漓地谈了四天四夜。俞敏洪讲近几年国内发生的巨大变化,讲越来越开放的中国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发展机遇,但是这些都不是俞敏洪想讲的,他最想讲的是他的新东方,他不无感慨地讲了新东方创办时的艰辛,自豪地讲了新东方的成功,又充满豪情地谈到了新东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几天几夜的促膝长谈,徐小平一直听得激动不已,也感慨不已。他觉得俞敏洪的新东方就像一个奇迹,他没想到自己在海外漂泊多年苦苦追求的成功,俞敏洪却在国内实现了。他从成功的俞敏洪身上看到了充满希望的中国。俞敏洪的新东方激发了他心底一直蠢蠢欲动的激情,他激动地举起酒杯对俞敏洪说:“哥们儿,我跟你回去!冲你那1000人的大课堂,我也要回国做事!”

徐小平的赞赏和支持给俞敏洪增加了巨大的信心。辞别了徐小平,俞敏洪又马上赶到美国,找他的北大同学王强。1990年王强来到美国的时候几乎是身无分文,但是三年之后他居然成功进入了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工作,而且是以计算机硕士学位进入的,只有文科教育背景的他三年竟拿下了这个学位进入了国际一流的实验室,王强的成功在留学生中成了典范。

1995年圣诞节前夕,在一场罕见的暴风雪中,俞敏洪驾着车在美国波士顿通往新泽西州的公路上艰难地前行着。他一刻也不能等了,一定要马上见到王强。俞敏洪顶着暴风雪开了8个多小时的车,终于在深夜到达了王强的家。

俞敏洪在王强家住了几天,两人喝酒聊天,聊来聊去,还是聊新东方,聊1000多人的大讲堂。在枯燥的研究所待久了,王强回忆起一起在北大当教师的生活,他竟然被俞敏洪勾起了教书的欲望。

然而,更让王强震惊的是俞敏洪在留学生中的威望。白天,王强陪着俞敏洪参观普林斯顿大学,在图书馆、餐馆、商店里,只要碰上个黑头发的中国留学生,都会向俞敏洪叫一声“俞老师”。这可是世界最著名的大学之一,竟然这么多人是俞敏洪学生!他们都在新东方上过课!这让王强“受了刺激”,他开始重新打量俞敏洪。

俞敏洪态度很明确地说:“你不妨回来吧,现在国内与你走的时候不一样,可以做你想做的事了。”王强欣然接受了俞敏洪的邀请。那时候王强在贝尔实验室的年薪是6万美元,当别人问起王强为什么放弃美国的高薪生活回到新东方时,王强的回答非常经典:“在国外是为了活着而工作,回到国内则是为了工作而生活。”

不久,徐小平、王强站在了新东方的讲台上。1997年,俞敏洪的另一位同学包凡一也从加拿大赶回来加盟了新东方。俞敏洪的北美之行战绩不小,随着海外力量的陆续增援,新东方的气象为之一变。每当说起这些,俞敏洪总是一半谦虚一半认真地说:“任何一个人办了新东方都情有可原,但就我不能原谅,因为我在同学眼里是最没出息的人。我的成功给他们带来了信心,结果他们就回来了。”

化外物为我所用,纳先辈之精华,引外籍之精理,升自身之质地,牵行业之风向,是新东方做长久、做健康管理思想、文化建设的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