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 (第2/4页)

队的壮举。不知是 出于偶然的机遇,还是出于有意的安排,3 月 23 日夜间渡过莱茵河的两处

主要突击行动都是由第 51 苏格兰高地师和第 15 苏格兰师进行的。

3 月 24 日清晨,首相丘吉尔来到蒙哥马利的作战指挥所,观看这最后 一场“大表演”。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个圆满的收场,从 1940 年起他就为之

奋斗的一切现在在他的眼前实现了。丘吉尔对他的将军们总是毫不留情的, 常同他们作对,但蒙哥马利幸存下来了,而且现在能在这里请他登上一条船,

将他送到一个他一直梦想着将其毁灭的国度。

3 月 26 日,丘吉尔返回伦敦时,在蒙哥马利的纪念册上留言道:

“莱茵河及其一切要塞的防线已为第 21 集团军群越过。这些防线是屏障 德国重重大门的枢纽。它们再次证明,若无据险奋战的手段和精神,一切天

险和人为的防御设施,都是可以攻破的。

这支不久前还是主宰欧洲的军队,遭到了打击,在追兵面前溃退了, 对于来自远方、战斗出色的士兵说来,在引以为荣和忠于职守的统帅领导之

下,目标就在眼前。乘胜前进,夺取最后胜利。

温斯顿·S·丘吉尔” 蒙哥马利这位军事天才,使强渡莱茵河取得了圆满的结果。大量的人

力、物力带来了决定性胜利,而且损失极小。物资并没有浪费,兵力得到了 合理使用。到 3 月 27 日,他的几个集团军已越过了莱茵河,建立起宽 35 英

里,纵深 20 英里的桥头堡。

英国第 2 集团军伤亡 3968 人,美军伤亡 2813 人。但是,已建立的立 足点异常稳固,俘敌 1.6 万多人。就像在诺曼底一样,蒙哥马利取得了当

时条件下所必须取得的胜利,没有出什么差错,现在英军已顺利地越过了莱 茵河,美国人也以压倒优势的力量过了河。在东面,俄国人正在迫近柏林的

大门,下一步该怎么办呢?

蒙哥马利根据盟军计划作出的反应是,尽快尽远地向东挺进,第一步, 到达易北河,第二步,向柏林推进。因为艾森豪威尔在 1944 年 9 月 15 日写

给他的信中就指出:“柏林显然是我们的首要目标??因此,我认为,应集 中全力迅速向柏林发动强攻,这是毫无疑问的。”为此,蒙哥马利于 3 月 27

日给他的集团军司令们发出如下指示:左面第 2 集团军以宽大正面向前运 动,其北翼直指汉堡;美国第 9 集团军在右面向前推进,目标是马格德堡,

然后准备与美国第 12 集团军群配合,摧毁鲁尔。与此同时,加拿大集,团

军将扫荡荷兰的残存被占领区,并沿海岸线向易北河冲击。各部队行动不得 迟缓,装甲部队和机动部队要全速前进。这是一个简单明了、切实可行的方 案。

3 月 27 日 6 时 10 分,他打电报给艾森豪威尔说:“今天我向各集团军 司令发出了东进作战的命令,现即将开始行动。”电报在陈述了作战计划细

节之后,最后写道:“我的指挥所将移往威塞尔一明斯特一温登布吕克一黑 尔福德一汉诺威,然后沿着公路到达柏林,我希望如此。”当丘吉尔收到这

封电报的副本时,对于最后几个词的含义当然感到十分振奋。对于丘吉尔来 说,头等重要的事是盟军首先攻入德国首都。然而,一个意外的障碍出现了

——艾森豪威尔改变了西线战事最后阶段的整个作战方针。在这新的作战方 针中,柏林已不再是一个目标。

艾森豪威尔改变西线作战方针的原因有三:第一,艾森豪威尔基本上 是在一个政治真空中行使职权,对英美苏“大同盟”正在迅速走向崩溃这件

事一无所知,只注意通过军事手段得到军事上的胜利。第二,当时西方盟军 还在距德国首都 200 英里以外的地方,而朱可夫已出现在奥得河上,离柏林 不到

40 英里(但后来俄国人向柏林的推进停了下来),从军事的角度看,俄 国人比英、美军所处的地位优越,只要愿意,他们随时可以夺取柏林,此外,

由于东、西方盟国的战线逐渐向一点会聚,很可能发生意外冲突,导致不幸 事件。第三,艾森豪威尔的判断被所谓“民族堡垒”的神话引入了歧途。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