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宗鹤拳 (第1/2页)

宗鹤拳是鹤拳中的一种,鹤拳是南拳一种。原称“白鹤拳”,清康熙(1662-1723)年间,福建(现霞浦县)方七娘创,原籍浙江丽水人。

南拳是明代以来在南方流行的一大类拳种的总称。它以福建、广东为中心,广泛在长江以南地区流传,所以称作“南拳”。

多流传干永春、福州、福清、长乐、莆田、连江,宁德一带,并经过华侨传到港澳和东南亚。正宗的白鹤拳,相传由永春方氏七娘所创,到今天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并且已演变为宗鹤(即宿鹤)、鸣鹤、飞鹤、食鹤(即朝鹤,又名痹鹤)等四种不同的拳种。宗、鸣、飞、食四种鹤拳既然同出一源,在福建南安又有发展成为自成体系的[鹤拳道]。它们在技法和训练要求方面就必然有许多共同点。比如都讲三战为基本;都讲气沉丹田,练丹田功,以气补劲。技击时都要求内外合一,借助明暗二劲。在身法上都要求头顶、项稳、拔等、松肩、松腰、松胯、提裆吊肚。手法都要求五行变化,讲相生相克。步法都要求稳固,五点金落地,落地生根,等等。但是,它们作为不同的拳种,一又各有其特点和独到之处:宗鹤注重用“宗劲”,刚柔相济;鸣鹤以声催力,激烈勇猛;飞鹤舒展大方,动作形象;食鹤轻巧快捷,灵活多变。宗、鸣、飞、食四种鹤拳,因各自特点的不同,对身法、步法、手法等方面也都有一些各不相同的要求。下面我们就分别介绍这四种鹤拳。

特点

宗鹤拳的最大特点是“宗”。“宗”是方言,难以用确切的文字来表达,只能说个大概。我们知道,狗从水里爬上岸时,身上总是发出一种弹抖之劲,把身上的水在片刻之间弹掉、科净。狗的这个动作叫“狗亲身”,这种弹抖之劲就叫“宗劲”。所以我们说,“宗”有“弹、抖、撞”的含义。宗鹤拳在训练中就是要求每个运动员练两臂弹料之劲,控抖之功,-一以及两腿缩绷之劲,要求做到:“两手如竹绳,两脚如车轮,进如猛虎出林,退如老猫伺鼠。”身法上则要求做到:“龟背鹤身,虾退狗宗身。”宗鹤拳在技击上的特点是:见力生力,见力化力,见力得力,见力弃力;注意不注气,注气不注力。手上讲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变化(注),善用“断手”、“挪手”、“冲手”、“摔手”。腿上常用“返腿”、“踩腿”、“扫腿”,讲渐打渐进,渐打渐退,讲闪躲带打。宗鹤拳套路,共有一百零八个动作,分三战、四门。三点(方向打三点)、五梅花(套路、路线成梅花形)、鹤翅、五步等。其中主要是练三战。拳谚说:“要想宗鹤好,三战里面找。”故三战是宗鹤之本,宗鹤的奥妙大都在三战中。宗鹤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吞、吐、浮、沉的气功运动。它的呼吸方法是从胸式呼吸引向腹式呼吸。由于训练时多以套路形式出现,就更加突出吞、吐、浮、沉,刚柔相济的特点,构成一种独特的运动方式,从外形和内在的精、气、神的讲究来说,都有它独到之处。

特色

宗鹤拳用气,气沉舟田,注气不注力,注意更注气。而这“气”,按中医理论是指人体内能够运行变化的精微物质,有一定的运行路线。武术家认为,这种气的运行是可以锻炼的。练气这种功,就是气功,或叫内功。宗鹤拳就是要练这种气。

宗鹤拳所练的内功是一种丹田功。丹田可分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宗鹤着重练下丹田,即正中小腹的气海穴,在脐下一寸五分的地方。练时应气沉丹田,有节奏地呼吸,呼吸应当做到绵、细、深、匀、细、柔、有力;且意守丹田。就这样使丹田这个位置时松时紧,有节奏地进行腹式呼吸。不断地进行这样的锻炼,日久会使你每当训练开始不久,就会感到腹内有一股暖气血在流动,全身会慢慢感到发热。这就是气血在人体内舒畅地循环流动,它循着经络,由丹日下行至足心(涌泉穴),然后上行经过背、颈,直到头顶(百会穴再下行经颜乔至丹田,成为椭圆形的周流形式。这种气血运行的速度很快,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在练丹田功时,腹部应当感到充实,并富有弹性,这样日久会使体肤变得极其坚韧,经得住相当分量的拳脚冲击。

很多武术家在表演内功时,腹内经得起各种东西的冲击,其原因也就在这里。在技击武术中,气能助力和劲。在发劲时,气还有助于稳定自己的重心,增强两足之间的力量,使之做到两足落地生根,稳固下盘,加大爆发力。故气不能集中于丹田后即呼出,而是集中在丹田。后由丹田贯串于足跟底,以气助力,再发于身体任何要出击的部位。这就是老一辈武术家们所说的“劲到脚底,浑身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