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部分 (第2/4页)

却知道李公经三朝,熟稔军政之事,最是能体察民情的,若是由他来牵头,制定出有效的新政,并且畅通无阻的推行下去,上则有益于国家,下则造福百姓,再远一些,便是成大明万世基业,那也未尝不是好事啊。臣弟愚钝,所能做的,也只是给李公抬一抬轿子罢了。”

叶春秋的这番话下来,真真是说得肺腑感人,倒是令朱厚照感动了。

这天底下,没有一个皇帝不希望天下能够大治的,即便是间歇性胡闹一下的朱厚照,又何尝不会想做出点利国利民的大功绩呢?毕竟,天下是自己家的啊,这便是所谓的家天下,自己家的天下,若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可就成了别人家的天下了。来这么多的经验教训,谁会不知这个道理呢?

可是要改,何其难也。

现在叶春秋认为李东阳成,而且也愿意出这个力,倒是令朱厚照放心不少,朱厚照笑道:“你这样一说,朕倒是很期待这新政了,就怕李师傅是慢性子,也罢,朕就安心地作壁上观吧。”

这事算是一个过段了,叶春秋的心情显得轻松起来,便陪着朱厚照说起了闲话。

朱厚照这几日觉得闷,忍不住道:“朕有时,真想再去大漠看看,这紫禁城,朕是厌烦透了,噢,儿这几日都去你那儿问安了,他是个有孝心的孩子,前几日下雨,他跑来朕这儿问安,朕怕他受凉,让他回詹事府好生休息,你猜他怎样说,他说好不容易逮到不必读书的日子,得去给亚父问安,哈哈,倒是难为了他。”

说到了朱载,叶春秋心里就忍不住感到暖和和的,如朱厚照所说的,只要朱载不必读书,便会来叶家一趟,可谓风雨无阻,有时只问了安,便回詹事府玩了,有时候却在叶家流连几个时辰,陪着叶春秋说说话。

叶春秋有时在想,这朱载到底是不是朱厚照亲生的?这一对父子,简直走的就是两个极端啊,假若换做是没心没肺的朱厚照,问安,哼,宁愿躲着去玩儿了。

叶春秋哂然一笑,道:“我也总是让太子不必去,他非要如此,他是外柔而内刚的性子,骨子里倒和陛下一样执拗,决定的事情,就是九头牛都拉不回的。”

“哈哈……”朱厚照高兴地大笑起来,愉悦地道:“这是当然的,虽说龙生九子,各有所好,可朕最喜欢的,还是他这个性子,像朕。”

叶春秋顿时感觉自己的嘴角下意识地抽了一下,心里想吐槽,没看到哪里像啊,呵呵,做爹娘的都爱耍这套,好的就是像自己了!

朱厚照说着,却又皱眉道:“不过这几日,听说儿不肯像从前那般上进了,文章倒是能背的滚瓜烂熟,唯独……下了学之后,却每日在琢磨他的经世之道,几个詹事府的侍讲、侍读,还跑来和朕告状呢,说是太子读书时,总是问一些古怪的问题,说是圣人之学,只需谨遵四书教诲就是,却总是隔三差五,质疑圣人哪一句话不对,这不是好事啊,春秋,你怎么看。”(未完待续。。)

第一千五百九十一章:君子之交

事关到太子殿下的教育问题,叶春秋自是不能怠慢,沉吟一想,便道:“太子殿下能质疑所学的学问,未必是坏事,若是一切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那么这太子殿下和寻常的读书人又有什么分别呢?太子殿下聪慧得很,陛下应当鼓励才是。”

朱厚照便笑道:“朕若是鼓励,还不知又要闹出什么事来呢!说起来,朕一直有个疑问,太子质疑,他们就寻朕的麻烦,朕若是质疑,他们还是寻朕的麻烦!朕这个君父做的,真是失败的很哪,哈哈……”

他虽是笑,可笑中却带着无奈。

其实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天子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当初朱厚照还是太子的时候,也是这样理解,可是自从克继大统,他越来越深深地感觉到,这根本就是扯淡。

你无论想做什么,想要说什么,都需要有人来贯彻你的意志,你下定的任何一个决断,都需要有一个参考,就以赈灾而论,灾情发生了,皇帝是如何了解灾情呢?还不是通过地方的官员!可是如何赈灾呢?皇帝每日待在紫禁城,哪里懂什么赈灾的事,这时候,就需通过内阁了,内阁提出了意见,所有的章程都已经预备好了,皇帝朱批,嗯……自始至终,朱厚照的作用,不过是个朱批而已,因为到底发生了什么,谁来提建议,应该怎么做,都是内阁和地方官的事。

那么假若朱厚照聪明绝顶,无所不能,看出了内阁提的建议并不好,他想要按自己的心意来办,好嘛,那就忤逆他们的意思,自作主张,可问题在于,朱批之后,谁来执行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