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8章 兵临城下的小推测 (第2/3页)

好书推荐: 讨债宝宝,怪医娘亲

失了一名或是几名的家族成员罢了,就像是大树上断了一两根的树枝,虽然会痛,但不至于致命。

但是对于一人就是一家的赵商来说,自然心中不能如此的淡然,也不能稳坐等待着最后的结果降临……

在赵商心中,征西将军斐潜这个人,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在行为上,却有些不对,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竟然没有留下汉帝在并北!

征西将军斐潜这是想要做什么?

赵商认为,本朝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军权过重,之前董卓如此,李郭也是如此,好不容易看见斐潜迎了汉帝到平阳,原本以为斐潜也是个忠心汉室的臣子,却没有想到竟然也是舍不得手中的军权,让大好晋身朝堂的机会就这样白白的在其手中溜走……

董卓有好下场么?

李郭汜有好下场么?

在赵商看来,斐潜最好的路线便是走外戚方向,别管汉帝刘协现在几岁,反正找个人,借着汉帝在平阳之际,嫁给汉帝就完事,然后领兵和汉帝进雒阳,如此便可将内廷、尚书台握于手中,斐氏从此飞黄腾达,他赵商也就自然是水涨船高……

结果斐潜竟然短视到如此境地,白白放走了汉帝刘协,什么都没有做,也就等于是失去了最佳的机会,如何让赵商不痛惜!

本朝官制虽然遵从三公九卿制,但这个三公九卿是指外朝官,也就是外廷,因为三公九卿的府衙都是设在在皇宫外面的。

三公九卿虽然位高,也是天下士族追逐的梦想,不过么,在明眼人心中,三公之位并不是那么的风光。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体系之下,皇帝有罪责,上天有意见,降下了灾祸,自然要有人来背黑锅,因此三公就是最佳背黑锅的人选。在这样的背景下,若是灾祸年年,三公自然也就像是走马灯一样,轮来轮去按照礼仪规范走一圈就是,反正大家都心知肚明是怎么一回事。

唯独内廷官职不常换,一旦更换就意味着政治上的血雨腥风。

汉初,丞相加上三公九卿,权利过大,导致很多时候皇帝束手束脚的,因此在汉武帝上台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干掉丞相,接下来自然是接着干掉三公九卿,让三公九卿渐渐的沦为荣誉职位。

武帝雄才大略,需要诏令决策迅速上传下达,但由于公卿权力过大,武帝受到了很大掣肘,皇权无法如臂指使,于是他开始重用内廷中朝官。三公渐渐的被剥夺实权,尚书成为出纳王命的显要官职,在尚书台设立有尚书令、尚书仆『射』和六曹尚书,时称“八座”,地位非常尊崇。

三公九卿之中,有没有加上一个领尚书事的官职,就成为了重要的分水岭,没有的,便是呵呵笑的木雕像,需要的时候摆放上去,出事的时候撤下来顶雷,有这个尚书事的,就算是撤了三公之位,依旧是朝中重臣。

同时,为了避免内廷尚书诗中等人联合三公九卿,出现将皇帝架空的情况出现,武帝便往尚书台当中掺沙子,一般都会任命外戚担任大将军或是大司马,兼录尚书事,避免外廷官对于尚书台的完全掌控,毕竟外戚和皇帝多少算是一家人。

皇帝一般与尚书、加官的朝臣商议大计,而公卿大臣却不能参予,所以从武帝开始,中朝官对朝政有更大的决策权,很多政事都是中朝官议定后由皇帝下诏执行。

而因此导致了中朝内廷官职权重过大,同样对皇权形成威胁的时候,武帝后期又启用了禁中官,也就是宦官介入政务来平衡政治。

禁中是指皇帝和后妃居住的地方,内朝官也多是宦官。武帝晚期时,考虑到尚书只能在宫中殿阁奏事,不能到禁中传达政务,于是任命宦官为中书谒者令,负责传递诏令奏章,从此中书令开始牵制尚书令。

到了光武帝时,宫禁区别更为严格,士人不能随便出入禁中。禁中宣布政令,接呈奏章等事皆由设在禁中的侍中寺、东寺和西寺负责,原本还算是三方制约,结果在孝章皇帝的时候,侍中郭举与后宫私通,拔刀惊吓了皇帝,导致侍中寺被外迁,禁中彻底的成了宦官势力的天下。

当年武帝为了争夺相权,牵制外廷,大力重用中朝官。等到了光武皇帝之后,为了防止中朝势大,重用内朝官掣肘,于是乎皇权越发的膨胀和扩大,导致到了当代,宦官为祸,其实就是因为代表皇权的禁中官太强,导致权利缺少有效制衡,社稷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败亡。

何进身亡,雒阳宫禁之中的那一场大火,实际上就是外廷官和中朝官联手,将尾大不掉的禁中宦官杀灭了,一直到了现在,朝堂当中便断绝了禁中宦官的身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