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部分 (第1/4页)

陛下这样做就是绝大的不公。

……

明朝的御使有一项特殊才能,可以将一件芝麻绿豆大的事情无限拔高,最后将火引到皇帝身上。

吴节略一思索,提起笔来,代替嘉靖在纸上写了一道很简短的圣旨。大意是。皇帝知道景王的日子不好过。但朝廷自有制度,藩王的俸禄都有一定之规,不能随意更改云云。着令景王,将侵吞的土地都退给百姓,将来也不得滋扰民间云云。

这种机关公文虽然都是古文,但大概格式和现代社会也没什么区别。吴节学得就是这个专业,却也难不倒他。

从头到尾,吴节都将这事的性质控制在景王行为不检的范围之内。

若是上升到法律层面。处理起来就复杂了,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不得不说,这个景王是个恶徒。不过,恶人自有恶人磨。他和裕王为储君之位争成那样,将来隆庆皇帝登基之后,会饶过他吗?

写好之后。吴节将圣旨交给皇帝。

嘉靖看了一眼,突然淡淡一笑:“你倒是什么人都不得罪,两面讨好。少年老成是好的,可若是一碰到事情就先想着不得罪人,却是不对。好吧,大过年的,朕也见不得这种烦心事,准了,原文发过去。”

吴节没想到自己的心思被嘉靖给猜出来了。心中有些佩服。这个嘉靖,在揣摩人心上还真是有一手。景王毕竟是皇帝的儿子,只怕他也不肯采用法律手段。他们自家人的事情,我一个外人搀进去做什么?

相比起第二件事来说,景王侵吞百姓土地一事根本就算不得什么。

景王和裕王为了争夺太子一位,早已势成水火。

景王的封地在湖北,可被册封之后,这家伙就一直赖在京城不肯就藩,怕的就是一旦离中枢。将来嘉靖若有个三长两短。裕王一登基,就没他什么事了。

在京期间。景王有可以结好严党,引为盟友,很是搞了些风雨。

后来高拱等人实在看不下去了,这才联络起一大群官员,在上半年将他给轰出了京城。

他在湖北才呆了没几个月,现在又想借过年探亲的机会回京城。

还来了个先斩后奏,前脚请求回京陪父皇过年的折子刚送到京城,后脚他的人已经到了河北。

就算是瞎子也看得出来,景王这次来京城,就没打算再回去。

可天子也是人,百姓过年合家团圆,你总不能不让皇帝父子团聚吧。

也因为这样,内阁才将这事转到宗人府,让皇帝自己决定。

“景王要进京一事,大宗正怎么看?”皇帝缓缓地问。

这事关系到朝局,牵扯太大,嘉靖也有些为难,忍不住出言咨询,目光落到大宗正身上。

可问了半天,却没有听到回话。

定睛看去,大宗正已经闭上了眼睛,脑袋像鸡啄米一样不停点着。

嘉靖声音大起来:“皇叔,醒醒,朕在问你话。”

大宗正本有王爵,论起辈分来还高嘉靖一辈。嘉靖的声音很大,但大宗正却打起鼾。

“这个皇叔,这个时候竟然睡得着。”皇帝苦笑一声,转头盯着吴节,眼睛里有一点绿光闪烁:“你没睡着吧?”

这目光中带着一丝期盼,又带这一丝古怪。

看得出来,嘉靖还是想见景王一面的。

作为一个父亲,因为有二龙不相见的箴言,他已经十多年没见过老大,这次过年肯定也不会例外。

如果景王不来,他就是孤家寡人一个,这个春节也过得冷清。

嘉靖是天子没错,但天子也是人。又一把年纪,说不想儿子也是假话。

只不过,他身为皇帝,很多事情却不好亲自说出口来。

嘉靖这个心思吴节如何看不明白,他只觉得头皮有些发麻,你们老朱家自己的家事问我这个不入流的小官做什么。历史,天家皇位之争最为残酷,不能轻易涉足其中。

这种事情就像是押宝,押对了,一飞冲天,荣华富贵。押错了,死都不知道怎么死。

问题是,他根本不需要押宝啊。只需按部就班地考进士,入翰林,将来官居一品也不是什么难事。

景王和裕王之争,他躲都来不及,怎肯被牵扯进去。

这一点,这个大宗正可情形得很,索性装睡着了。

大宗正地位特殊,可以倚老卖老,但吴节不可以。

吴节:“这是陛下家事,不是外臣可以过问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