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部分 (第1/4页)

前排的鹿群倒下,后面的还在往前冲。

然后有是一排枪声,接着又是一排,竟是历史上有名的三段击。

转眼,芦苇荡前就垒起了一排麋鹿的尸体。

还没等惊慌的鹿群转向,如雷的马蹄声响起。

大约百余骑兵手执长矛奔来,将还战立的麋鹿一一刺倒在地。

却见得,满地都是殷红的鲜血,风吹来,粘血的芦花随风飘荡。

“威武,威武!”千万士卒同声呐喊,原野中回荡着一股肃杀之气。

再座的官员都还是第一次看到军营的血气,都惊得面容苍白,有的人甚至两股战栗,杯中的酒液也荡了出来。

吴节看得明白,胡宗宪和罗龙文都是相股一笑,眉宇中全是满意的神色。

吴节也觉得胸中激荡,大明的军户制度已经彻底糜烂,边军也不堪使用。嘉靖年虽然是明朝最鼎盛的时期,可这种鼎盛仅仅表现在经济上,军事上面却是一塌糊涂。

尤其是江南一地的镇军更是烂得不堪入目。嘉靖初年的时候,甚至发生过几个倭寇横扫十几个县份,却没有一支明军敢出城野战的咄咄怪事。

如今,胡宗宪手头这支军队经过多年的战争,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总算是锻炼出来了。

将来若是国家有事,也不至于丧师失地。

回想起嘉靖三十九年自己刚进北京城的时候,北京城竟然被蒙古俺答围困时的情形。吴节不禁想:如果这支军队当时在北京,大明朝又何至于被人家欺负成那种怂样?

吴节忍不住叫了一声:“好,真威武之师也!胡总督练得好兵!”胡宗宪虽然同他吴节道不同不相为谋,可说起才华和能力,说起对国家所做出的贡献,却不得不让吴节心生敬佩。

突然,又有不谐和音传来。

身边,那赵文冷笑一声:“也只能哄哄吴大人这种外行罢了。”声音虽小,可他的话实在难听,却引起了吴节的注意。

吴节心中颇为不快:“赵大人何出此言?”清流们为反对而反对,致疑一切以示存在,对这种人,他是非常鄙夷的。这种腐儒也没有任何建设性的意见,遇到事都习惯性地谴责怀疑反对,仿佛不如此不能显示出自己能独立思考一样。其实,就是一喷子。

这种人吴节在现代社会的网络上遇得多了,讨厌得紧。

“什么胡大人练得好兵,这分明是人家俞大猷一手调教出来的,身经百战的广东粤北军。”赵文面上的讥讽之色更浓:“当年胡大人来东南的时候,手头没有一兵一卒,还不是靠戚、俞二人一手维持,这才有了今天的局面。可胡大人是怎么对俞大猷的,想必吴大人心中也清楚得很。”

吴节这才明白,难怪这支军队如此剽悍,原来是俞家军啊。这次军队是俞大猷在广东时拉起来的,士卒都是粤北韶关地区的青壮。粤北人虽然瘦小,可骁勇善战。

这支军队从广东打到福建,又杀到浙江,乃是大明朝一等一的敢战之师。

可即便立下如此大功,俞大猷还是差点坏在胡宗宪手里。

微微一想,就记起了相关的历史记载:

嘉靖三十八年,贼泛海流劫闽广,占领福建泉州浯屿,御史李瑚一再上奏弹劾胡宗宪纵贼,胡怀疑是俞大猷为其同乡李瑚提供了军情内幕,故奏上一本,委罪俞大猷,说岑港之败,完全是由于俞大猷的作战不力。帝怒,逮俞大猷系诏狱,再夺世荫。锦衣卫陆炳知俞大猷冤,为通关节,送钱于严世蕃,大学士徐阶亦为之担保,才被释放到大同戴“罪”立功。

……

看来,胡宗宪的品德并不像传说中那样高尚。

办了俞大猷之后,这支军队自然就落到了他手里。

一时无法接受这样一个英雄竟然做出此等下作之事,吴节有些沉默。

赵文倒来了劲,继续冷笑着小声道:“可这么一直强军落到胡大人手中又如何,这几年过去了,竟没有出过浙江,整日在杭州呆着,未发一箭。只知道在我等面前耀武扬威。当然,赵文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七品知县,胡大人犯不着搞出这么大动静来。田猎田猎,呵呵,吴大人吴钦差,他是在向你夸耀武功啊!”

吴节悚然而惊。

第四百零六章所谓小人

“胡宗宪向我吴节夸耀什么,又有什么好夸耀的?”

吴节摸不透赵文为什么会这么说,只淡淡地会了一句:“胡大人当朝二品,节制南五省军政,我吴节不过是一个六品闲官而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