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部分 (第1/4页)

小阁老的诗词如此精美,放眼天下又有谁能比得了?

总不成是嘉靖后七子亲自出手了吧?

可这后七子都没在京城啊,还有几人已经去世。就算他们恰好在北京,有心出手。可这几人都是一把年纪,诗词一物其实和人的年龄有很大关系。

所谓少年情怀都是诗,到中年,却擅长谋篇布局,诗歌写评书或者演义。到年老了,创新能力不足,就只能写散文、八股了。

这后七子就算一时手痒要做诗,只怕也写不出什么新鲜东西来。

那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无数的猜想让整个京城士林沸沸扬扬很是热闹。

此刻正值春闱,满城都是举人,可说整个大明朝的读书种子文化精英都汇聚于此,北京变成了真正的文化中心。

如此热闹,自然不能不去看看,很多士子都决定明日去李府凑个热闹。

猜七子的有,甚至还有人猜测是徐文长回北京了。

可就没人猜到吴节身上。

现在的吴节在大明文化界,不过是一个新得不能再新的新人。

他的名声只流传于成都一带,还不被人熟悉。

到了李府寿宴这天,吴节拿了请贴从容地走进了李历的家。

说起李府,却是老宅,据说是嘉靖初年当朝第一权贵武定侯郭勋的宅子。

郭勋是开国功臣郭英的二十世孙,嘉靖二十年的时候犯了事,被拿到北衙关押了一年,病死狱中。

郭勋死后,家产也被尽数抄没。

老郭在世的时候生性贪婪,在城中置办有不少家业,光房屋店铺就有上千间。

被抄家之后,他那间宅子被皇帝赐给了裕王。

后来,王爷又将这间屋子转送给来京投靠的李伟、李历父子。算是给李妃的父亲和哥哥一个容身之所。

不得不说,这间宅子真的很大,其规模比起陆家也小不到什么地方,在满眼权贵豪门的城北一带也是数一数二。由此可见,李妃在裕王心目中的地位,和受宠程度。

说起来。李妃的父亲和大哥在以前可混得不怎么样。

明朝有个规矩,皇室成员不能同朝中的权贵结亲,以面后戚乱政。

因此,无论是皇帝还是王爷皇子,所娶的大多是普通良家女子。女子的父亲的官职。最高不能超过知县,再高就要被刷下去。

当然,也有例外。

李妃的父亲李伟不过是举人功名。中举之后,考了十来年,死活也中不了进士。有因为没有关系,也没做过官。

至于她的大哥,更是一天书都没读过,就是个混混。

这样的家庭,在大明朝不过是一个普通乡绅的水准,李家以前也穷。地里的出产也勉强够吃饭而已。

可就在几年前,李家却是时来运转,自从李彩凤被选做裕王的妃子之后。就从此发达起来。

到如今,李妃已经坏有身孕,据太医院的太医说。是个龙种,估计过年之前就会生产。

如此一来,李妃越发地受宠了。

因为家里生活困难,裕王有新扶持,特意许了李伟和李历一个官职,又将不少有油水的工程发包给未来的国丈和国舅。

李家从此兴旺起来。

不过,李历毕竟是苦过来的人,不像他父亲,毕竟是读书人出身,还讲究读书人的体统。做起事来,一向横行无忌。

这次借着老父亲六十大寿的机会,遍请满朝权贵,想好好地收些好处。

对于李家这种心思,吴节自然心中明了,这种腐败的手段在后世已经屡见不鲜了。想当年,袁世凯的儿子一缺钱就办生日宴,一年之中竟过了四个生日,脸皮厚到令人发指的程度。

李家毕竟还顾及着李妃的脸面,不至于如此过分。不过,内阁和六部的主官们可是一个没落地发了帖子。

当然,阁老们和六部的堂官接到帖子之后大多一笑了之,也不放在心上。不过是一个外戚罢了,实在太亲热,难免受人诟病,弄不好还要被御使弹劾。不理吧,李家父子有很难缠。

于是,大多派家人或者门生跑一趟,随意送些礼物了事,多是二三十两银子的物件,也就是个意思。

所以,李家的这个算盘倒是打错了。

不过,其他慕名而来,不请自到举人们倒是出手大方,人数也多,加一起上百人了。一是来赴这场文化盛会。

再则,有小道消息说,裕王会亲自过来,这可是一个攀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