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5页)

从法律上来说,美国的选举中一个人每次选举给一个候选人最多只能捐

2000美元,这点钱

要买通一个官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有钱人“购买”选举,政客当选后为有钱人服务,似乎是劣质民主的一个典型形象。这

在美国历史上也曾屡见不鲜。1872年格兰特参选总统时,有个大款一口气捐了其竞选开支

的四分之一。不过,随着

1972年美国《联邦竞选法案》出台,有钱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地购买民主的“好日子”就一去不返了。从那时开始,不但捐款人必须公开姓名和数额,而

且捐款数额有了明确规定:每个人每次选举给某个候选人捐款不能超过

1000美元(2002

年调整为

2000,随通胀而浮动,2008年为

2300美元)。政治行动委员会的集体捐款也

有了限额。

当然选举的不平等影响不可能彻底消除:一方面,就算有

2300美元的捐款限额,有钱

人可能顶着

2300美元捐,而且可以发动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而穷人要么捐不起,要么只

能捐个几十上百的;另一方面,虽然对捐款数目有了限制,但有钱人或组织往往通过做议题

广告“曲线”影响选举,这就是所谓的“软钱”。虽然

2002年《两党选举改革法案》旨在

消除软钱的影响,但孙悟空七十二变,软钱正想方设法变成“更软的钱”。

那么何不干脆取消私人筹款、直接使用公款竞选呢?公款竞选透明,防止无度花钱,还

能避免富人和穷人的不对称影响力,听来似乎是最佳选择。事实上,像澳大利亚、西班牙、

墨西哥和很多苏东国家都主要依赖公款竞选。

美国不是没有公款竞选制度,只不过它是一个

“自愿选项”,即,候选人可以选择使用

公款,但前提是接受公款的总额限制(今年大选是

8400万);也可以选择自己“化缘”,

坏处是没有底线保证,好处是不存在总额限制。今年,

“本来支持公款竞选”的奥巴马决定

放弃公款,而麦凯恩决定使用公款。两人选择不同并不奇怪:根据麦凯恩在本党初选中的筹

款记录,他自己筹款也就筹到

8400万左右——既然有免费午餐,何必去千辛万苦地求爷爷

告奶奶呢?而奥巴马简直就是竞选筹款的“神奇小子”,筹款能力是麦凯恩的两倍——既然

可以筹那么多钱,何必戴上

8400万的紧箍呢?

//blog。sina。/s/blog_61389f6f0100fpwn。html

说奥巴马筹款神奇,不仅在于他的筹钱总额,更在于他的筹款大多来自于中小选民。拿

2008年

6月的筹款记录来说,其总额中有

65%来自于小于

200美元的小额捐款,而麦凯

恩只有

33%。可以说,奥巴马的大多支持者们真的是省吃俭用来支持他。真的粉丝,敢于

直面惨淡的钱包。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奥巴马的竞选代表了民主选举的真义:千千万万

普普通通的人,在给民主竞选提供动力。

从一个大款操控候选人竞选资金的四分之一,到无数个

200美元汇成候选人筹款的

65%,这本身就说明了金钱在美国总统选举中意义的变迁。不错,钱在选举中发挥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但它代表的不再是“资本家的垄断利益”,而是无数普通国民成为“民主股东”

的愿望。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许竞选资金没有必要全盘公款化,因为筹款本来就是

个动员过程,能带动普通民众去参与、去思考、去影响这场选举。当一个大学生将自己省下

来的

20元钱捐给一个候选人时,他表达的不仅仅是对这个候选人的支持,而且是一份实践

公民责任的意识。花数十亿美元去挑选一个总统也许太贵,但用这些钱买来普通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