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部分 (第2/4页)

没有几个初上战场之人会不胆寒,一点也不慌乱的可以称作天生的战士了。阵法之中最讲究的就是配合,如果有人撤退了就会影响全局,引发惶恐和众人的逃窜,导致不攻自破毁灭性的溃败,兵败如山倒形容这样的景象并不为过。

故此老兵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此时只要有老兵混迹其中,插科打诨就能减轻一些心理压力。对于老兵而言这样的景象实在太正常了,当年陆家军哪一部不是这样的路数,宛如多名恶鬼一般汹涌而来,这不自己还是活了下去吗?总之经历过生死的人在相对情况下,就不那么畏惧死亡了,这是老兵心理上得天独厚的优势。

而队列中的新兵也会把自己的精神寄托放在老兵和上司身上,平时老看向他们。只要他们不逃自己就有希望,跟着老兵一定能活下来。纵然最初的时候士兵可能会有些害怕,可一旦打起来也就顾不上这些了。也就是俗称的杀红了眼了,到时候老兵的作用反而就不那么打了,大家都能竭尽全力的战斗。所以无非是只要不是不战而败,落荒而逃,自己败坏了阵型,按照阵法行事那就一切不成问题。这是个例子,其他的阵型之中。行军之中,训练的时候,老兵都有相应的作用。可以告诉士兵怎么绑腿不至于腿痛腿肿等等。

对于残明而言,万幸这样的老兵还有不少,也都经历过跟陆家军的对决,有十分丰富的战斗经验。虽然这些经验相对都是失败的经验。但总算能够总结一些了。厉兵秣马之下,残明的士兵战斗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除此之外,朱厚熜高筑城广积粮,并在东部联络原有大臣,打开出川同道,在关隘上依靠危势,做誓死守卫的态势。纵然陆炳牙口好,想要啃下残明。估计也是要隔掉两颗大牙的,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在学习先进技术之后。朱厚熜还想到了许多应对之策,集思广益发明先进武器,故此说战争有时候也是人类进步的必经之路,而人被逼到困境的时候必定会为了利益,甚至是自己的生存有所创新的。

天府之国的巴蜀之地物产丰富,朱厚熜也渐渐地恢复了些许元气,实力日益强盛起来。在陈洪等一众新任大臣的辅助下,朱厚熜恢复了斗志,虽说出击的实力或许不足,但防御却是势在必得。只等着陆炳来犯,自己坚守城池关卡,然后消耗敌方兵力和资源,从而转守为攻再度逐鹿中原。

在皇帝和主要官员的勤勉之下,巴蜀的贪官污吏迅速减少,好官出现了不少,百姓民生倒是有所改善,而且朱厚熜并没有为了即将到来的战争狂加税负,只是和平常一样,甚至有所减免。故此,在闭关锁国和内部调整双重影响下,百姓对新国的渴望也渐渐淡化了一些。

朱厚熜除了积极备战之外,还做了两件大事儿,一件就是联合乌斯藏,一起对抗新国。乌斯藏被来就属于明朝控制,后来响应陆炳,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幻想中的好处才起事的,所以和残明政权的关系有点尴尬。不过朱厚熜张开双臂既往不咎,声称如果打败新国共分天下,这虽然不至于迷惑乌斯藏让他们天真的信以为真,却也是面子上下来了台,愿意与明政权洽谈合作事项了。

除此之外,朱厚熜还加封了一人,给其一些虚名,三少三公之位,也就是少保少傅少师,太师太保太傅,这人也成了大明历史上第一个有三公三少所有荣位的人,在历史上也很是少见,仅见于此人。而加封的人既不是现如今备受崇信大权在握的陈洪,也不是掌管兵权的戚景通和俞大猷。出乎预料的是,此人乃是新国皇帝陆炳。

这让巴蜀残明政权全国哗然,引起了众人的瞩目,随即又引起了许多残明的追随者,皇权正统思想的拥护者的叫好。这就好比在说,陆炳依然是我大明的臣子,所以才会被加封,而新国不过是个大明大臣建立起来的政权罢了,属于不合法的叛逆政权。而新国的领土还属于大明,因为就连他们的皇帝都是大明的臣子,家天下家天下,家主都是人家的,国土还用说吗。

陆炳并未有封锁消息,此时传入了新国境内,除了让百姓感到鄙视和义愤填膺外,更被引为一段笑谈,好似朱厚熜也就会弄这种自我宣布胜利的小把戏了,如此不过只是过过嘴瘾罢了。新国人现在以为陆炳的天下是陆家的也是百姓的,所有的百姓都是陆家人,在陆炳的作用下已经有不少人这么想了。国家是我的我是国家的主人,爱国情绪自然很高涨,颇有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思。而新国百姓看来,残明这样的国家,这样的首脑,实在是不足为据甚是可笑,所以朱厚熜这番侮辱和讥讽宛如泥牛入海一样,没有引起丝毫的波澜,更没有对新国造成任何实质性的打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