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 (第2/4页)

,只好祈求上天庇佑……

然而,该来的总会来。一天夜里,远处传来阵阵轰鸣,好似雷鸣,却非雷鸣,越来越近,越来越响……整个大梁都被震醒,人们惶恐不安地四下张望,这是什么声音……城头上的魏军戍卒纷纷向西张望,西面城墙上的更是引颈愿望,虽然夜里根本看不清。

终于,一个士兵面无人色,撒腿狂奔,同时恐惧地高叫:“水、水……水啊——!”声音凄厉如鬼。其他人未及反应,便感到巨大的力携带狂啸迎面扑来,轰然一声,天崩地陷……

滔天巨浪裹挟着泥沙树木,给了大梁城墙一波又一波沉重打击。这天然的攻城棰,敲頽了城墙,也敲碎了魏国军民的心……

三日后,城墙多处坍塌,水龙蜿蜒而入,漫没全城。数十万大梁军民哭天喊地,腿快的携家带口逃上屋顶、天台及其他高处,望着在水中浮沉的亲人尸骸,放声痛哭……

大梁沦陷。

看到王贲的战报,我满意至极。我军未损一兵一卒,轻取一国之都。这个王贲,不愧将门虎子!

至于那数十万被灾的百姓——我叹一声,告诉自己:这是战争……要怪,就怪那魏王假去,早在几十年前,他的祖父魏安厘王便接到过信陵君魏无忌的谆谆告诫:“若秦人决荥泽水灌大梁,大梁必亡!”……可惜,这个嫉贤妒能的君王没有听进去,更不会传与后人。所以,他的孙子便不得不吞下苦果,自缚出降,成为亡国之君。

秦王政二十三年,将军李信率领的二十万大军南下攻楚。

楚国国力尚强,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按照原定战略,本应在灭魏后休整两年,再对楚国用兵。可是因为昌平君芈生的叛逃,这个计划被迫做出调整。芈生本为楚国公子,后入秦为左相(昌文君田非任职右相),在平定嫪毐叛乱中立下功劳,深得我信任。加之他平日勤于王事,低调处世,我便忽略了他的身份。可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他携带着大量的机密逃奔故国。

我在雷霆震怒的同时,亦大为不解:秦国一向善待客卿。以外人身份封侯拜相者不乏其人,皆忠心于秦。更何况现今天下大势日趋明朗,六国统一在即,他为何却叛逃了?百思不得其解之下,只好归结为故国情结作祟吧。不管怎样,这伐楚之举,必将提前。因为芈生是最了解秦国机密的人之一,若放任其施为,定对我大秦不利!

但是连年征战,大秦亦疲惫不堪。我决定要以最小的代价换取胜利。这个意思,我刚在朝堂上表示出来,年轻的将军李信便昂然出班,大声道:“陛下,臣不才,愿率大军二十万,攻灭荆楚!”

二十万?我大喜。要知道,攻灭赵国、燕国,都是超过四十万的兵力。这李信对付六国中最强大的楚国,只需二十万人。嗯,不愧是后起之秀啊!

我待要授任于李信,却看到老将王翦轻轻摇几下头,眉目间充满不屑。我一皱眉,不悦道:“老将军可有异议么?”

王翦缓步出班,肃然道:“陛下,臣以为,伐楚事大,切不可草率。那荆楚位于南方,气候湿热,瘴雾弥漫,毒虫横行;且水泽遍布,山多路险;更兼土人狡黠悍勇,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在我。若是远征军人数过少,臣恐怕……”

我不耐烦地打断他:“若老将军出征,需要多少人马?”

王翦略一沉吟,斩钉截铁道:“非有六十万精兵不可!”

六十万!我倒吸了一口冷气:这几乎就是要朕倾举国之兵了。

我看看英姿勃发的李信,再看看须发皆白的王翦,心里一动,王老将军固然足智多谋,但毕竟老迈,这勇气可是不比年轻人了……

权衡再三,我最终决定任命李信作为征楚的主将,领兵二十万平定楚国。

“是!”李信精神一振,大声领命,得意地看一眼王翦,大踏步下殿去了。

“陛下……”王翦忧心忡忡看一眼李信的背影,还要进谏。

我一挥手,笑道:“老将军平定燕赵,劳苦功高。这件事,就交给年轻人去办吧。”

王翦眼神一黯,默然半晌,才沉声道:“陛下,臣为国征战,不敢居功。不过确是上了几岁年纪,实在经不得鞍马劳顿……故而恳请陛下恩允老臣告老养病。这样,也免得老臣尸位素餐,耽误了陛下提携后进。”

我犹豫一下,随即想到:现在朕麾下猛将如云,老将军即便告老,亦无妨大局。况且他父子两人皆效力军中,功勋赫赫,如今也到了卸甲归家,安度晚年的时候了。只要朕对其父子不吝封赏,也就是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