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 (第1/4页)

。杜夫人说了家柱是为了救杜掌柜才受的伤,粮行理应照顾他的生活,等家柱伤好了还让他回粮行做工。”周二魁对杜夫人很是感激,有了杜家的这个承诺,就算以后家柱腿残了,也不会没饭吃。

“这个杜夫人倒还是心慈的人,这样以后你和嫂子也不用担心了。家柱就算腿不好使,算算账也是行的。”夏仕齐从小看着周家柱长大,也曾在家里教过他读书识字。周家柱对于学习极有天分,基本属于过目不忘的天才型人物。无奈家里太穷,他小小年纪就得外出做工,不能继续学业,这让夏仕齐甚为惋惜。

“家柱这孩子命苦,这两年好不容易过得好点,没想到又发上这样的事。都说大难之后必有大福,我也不期望有啥大福了,就希望他以后能顺顺利利平平安安的就成。”想到最近发生的事,周二魁感慨地说着。“仕齐,我和牙侩约好了,明天一早他就过来,等卖完粮我就赶回石桥镇去,红儿这两天就要生了,她娘还得去看着,柱子那里也离不开人,还有两个小的也得人看着。家兴还要再麻烦你家一阵,我们可能还要大半个月才能回来。”周二魁有些为难地 说着。家里的天地已经托付给了大哥,家兴住在夏家自己也能安心一些。

“家兴这孩子懂事,每天回家来抢着做事,和家里孩子相处也好,你就放心吧。”夏仕齐摆摆手,让周二魁放心。

第二天一早,周二魁匆匆卖了余粮,就往石桥镇赶了。

家里忙完麦收的事,夏晓晴趁着赶集,顺路去了一趟刘家村,最近一段时间家里杂事太多,让她对养殖场的事有些忽略。

进了村子沿着小路往东走,穿过一排房屋,就看到一大片田地,大都已收完了麦子,只留下一垄垄的麦茬。夏晓晴往自己地里走去,走近一看发现自家地里,早已没有了麦茬的踪影,田地里的土壤也被翻过了。靠近鱼塘的那亩地里,还已经育上了稻苗。夏晓晴没想到刘家的动作这么快,才收完麦子没两天,就又忙来了。不知道他们育苗前,按自己说的方法选种没有。

夏晓晴在前世的时候虽然没有种过地,但是家里妈妈是地道农民出身,以前经常给夏晓晴讲家乡的往事和趣闻,其中就给夏晓晴粗略地讲过水稻的选种方法。

在夏晓晴母亲的老家,最长采用的选种方式是比重分层的方式。在盆子里放入适量的水,在加入食盐充分搅拌,然后把新鲜的鸡蛋放入拌好的盐水中,如果鸡蛋能露出水面约一个硬币大小,就说明盐水的浓度合适了,可以进行选种了。那稻谷倒入盐水盆中充分搅拌,这时稻谷里的瘪谷和杂物就会慢慢地往水面上漂浮,捞出浮在上层的物质,水底下留下的就是饱满的稻谷了,把底下的稻谷捞起来,用清水反复清洗后,就可以下地育苗了。

夏晓晴之前也给刘家大致讲过选种的方法,只是自己也只是听妈妈说起过,没有实际操作过,并不是太放心,毕竟谷种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这季的受冲击鞥,必须要谨慎。

夏晓晴看到刘家大嫂正在喂鸡,便自行推开篱笆门,往鸡舍那边走,边走边唤道:“大嫂子,在忙着呢。”

“二娘子来了啊,哎,你就在那站着就成,别过来了,这地上脏,到处都是鸡粪,等我扫干净了你再过来吧。”刘大嫂大声地说着,示意夏家二娘子就在原地站着。

夏晓晴看刘大嫂忙着打扫,忙说道:“大嫂子,你别忙了,没事儿。”

刘大嫂两下把地上鸡粪扫到一起,用木铲装着,倒进鱼塘里。“二娘子,你看,这鱼塘里的鱼大了不少,塘里都有些挤了,等过些时候得多放些到稻田里去。”

“大嫂子,我过来时看见,田里的地都平出来了,怎么赶得这么急,你们家肯定累坏了吧。”看来真是人多力量大,这才没几天功夫,麦子也收好了,地也平出来了。

“我们这是第一次种水稻,孩子他爹怕种坏了,专门去找了南边来的亲戚问了,说最好就在这几天就要插秧。所以家里收了麦子也没休息,早早地就把地开出来了,好在家里人多,倒也不累。”刘大嫂颇有些自豪地说着。

“大嫂子,你们育苗前,按我说的先选种了没?”夏晓晴问着。

“我们都选了,还按照亲戚说的,育苗的时候在土里撒了一层稻壳灰当成肥料。”刘大嫂仔细说道自家选种育苗的过程来。

第六十一章 收钱

夏晓晴听闻刘家耕作得仔细,也就放下心来。“按大嫂子你说的做法,就应该没什么问题了。其实种稻之事我也不太懂,爹娘倒是知道,但又不能前来,以后这地里的事就全靠你们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