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2/4页)

在贞观一朝,作为重要的臣僚,封德彝同学的全部使命,似乎就是捧哏老魏,比衬对方英明。作为配角,他的出镜率颇高。

又到了“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征兵季节,唐太宗谴使点兵。封德彝上奏,中男(十六七岁的男子)虽然年龄还未满十八,但身材高大壮健的,也可以征入军队中。太宗同意了。按照程序,即将颁发的圣旨要经过魏征担任给事中的门下省作审核。

门下省主要职责是校勘帝命,审批百司奏抄,打印并抄报有关部门,从文字上为即将下行的诏敕把把关。给事中是门下省的日常工作人员,主要工作是审读奏抄,在审读中,发现尚书省报请施行的行政决议有不符合法令规定的,驳回重拟;发现中书省起草的圣旨中有纰漏和谬误的,可以打回。

给这种部门下个定义,应该是十个字——看似很重要,其实小玩闹。

这道敕旨走到门下省时,如果遇到的是别的给事中,无疑都会轻松放行,但恰恰遇到的是老魏。老魏大摇其头,坚决不肯在上面签字。于是,敕旨被封还了上去。

这件事情是皇帝亲自点头同意的,门下省你们捣什么乱?所以,中书省再次把敕旨交回门下省审核,固执的老魏还是不肯签署,仍将它顶了回去。

如是者四。像玩一场无聊的踢毽子游戏。

这还了得?一个小小的给事中,竟然顶着皇帝的明令拒绝签署办理。李世民觉得这有点意思,所以他没找门下省的部门领导训斥,而直截叫来了老魏。

太宗问:身材壮大的中男,有很多人其实已经达到入伍年龄,无非是为逃避兵役,压低岁数,谎报年龄,征调他们本来就很合情合理,你怎么如此固执呢??

老魏答:治军在于御兵之道,而不在于人数多少,陛下只要挑选勇猛健壮的,以正确的统兵方式统帅他们,就会战无不克,又何必多选细弱之人徒增虚数呢。况且陛下你老说,要以诚信来治理天下,使臣民都没有欺诈之心。现在,你才即位没几天,可已经失信于天下好几回了。

李世民愈发觉得有意思,愕然问:朕怎么就失信了??

老魏答:你刚即位时下诏说,百姓欠官家财物全部蠲免,而有司认为欠原来秦府的东西,不算官物,还是征督如故。陛下你是从秦王升为天子的,秦府财物怎么能不算是官家财物?你还下诏令,关中免租调二年,关外给复一年。可是紧接着你又敕旨说,交纳的人已经很多,从来年再开始免税。刚刚发还就又重新征收,百姓不可能没有怨言。再者说,陛下所与共治天下的是那些守宰,平时诸般事情都对他们委以信任,怎么独有征兵这件事你怀疑其中有诈,这怎么能说是以诚信治天下呢??

唐太宗听完,龙颜大悦。“原来朕以为你太固执,怀疑你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政体,诚尽其精要。法令不能令百姓信服,他们怎么会服从遵守,天下怎么能治理呢。朕过深矣!”

于是,太宗不再征兵中男,而魏征则喜洋洋抱着奖品——一个金瓮回家。

领导的认可,比金瓮值钱多了,老魏心里门清。

而君臣之间的千古佳话,就从这里开始,倾情上演。

脚下的地在走,嘴边的谏在流(1)

从喜获金瓮那时起,老魏就成了大唐朝的超级获奖专业户,开始源源不断地从唐太宗那里往家扛东西。

没办法,一个愿说,一个愿听,说的人总是言之有物、深中肯綮,听的人闻之则喜,而且一高兴就奖。说的人只能受点累,每天下班回家时,要汗流浃背地当搬运工。魏府的门丁,也渐渐习惯了其主人春运返乡民工一样大包小包回来的模样,偶尔看到老魏两手空空回家,他们会咬耳朵,猜测皇帝最近是不是手头有点紧。

贞观元年,天下虽然大定,但百废待兴,诸业待举。远在岭南偏僻山区的部落酋长冯盎、谈殿,觉得自己远离长安,新朝鞭长莫及,于是久不来朝,而且还迭相攻击,制造骚乱。搞得那里,鸡老是“扑楞扑楞”乱飞,狗老是“汪汪”地乱叫,而不是鸡鸣桑树巅,狗吠晨昏里的那种恬淡平和意象,这很不好。

南方频频向朝廷奏报,说冯盎要造反,前后报来奏章有几十封。这还了得?太宗拍案而起,准备让将军蔺谟同志率长江、秦岭一带数十州驻军,前往征剿*,整顿一下那里的纪律。

职业进谏人魏征上谏道,国家刚刚安定,岭南又瘴疠险远,不可以宿大兵,况且,冯盎反状未成,不适宜兴师动众前去开战。

太宗纳闷了,告他造反的人都排着队,在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