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2/4页)

只得俯首称臣,素服而降。

刘邦进军咸阳,是他人生道路的一个关键性的转折,说明他的为人、信用与威严不仅获得了众多将领特别是老将的认同与首肯,而且占据了一块具有特殊意义的发展地盘——关中平原。当年的秦国,正是站在这里虎视六国,尔后俯冲而下一举统一了天下。能为关中之王,就有可能成为天下之王,坐上皇帝的宝座,这可是一个上上大吉的象征呢。

此时的刘邦,根本没有想到今后的皇帝宝座之类问题,他的目光只在眼前。他大摇大摆地走进了秦宫,宫殿建筑的雄伟高耸、金银珠宝的奇异珍贵、六宫粉黛的娇美动人简直令农民出身的他无法想象,他看得目不暇给、眼花缭乱,恨不得将它们全部据为己有。这时,谋臣张良、武将樊哙不失时机地告诫劝说他,希望他不要像秦始皇那样暴殄天物,要以天下百姓为重,清心寡欲,除暴安良。这时的刘邦,哪里听得了这多?他想起了当年在咸阳服徭役时见到秦始皇的情景,真没想到这种风光有朝一日还真的摊到了自己头上,一切恍若隔世,如同梦中一般。风水轮流转,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一时间,他不禁浮想联翩,深深地感叹不已。很快地,他的血液就开始沸腾了,这些年来一直压抑着的流氓习性——那具有负面效应的一面——突然发作难忍难熬,将部下的劝说置之脑后,开始尽情地享受起来。他摸摸这个美人,玩玩那个宫女,穿上最好的绫罗绸缎,尝尽最佳的美味肴馔……哎呀呀,要是一辈子就过这样的生活该有多好啊!他要补偿,要品味人生的美好,要获得透入骨髓的快感。一连好几天,他都痛痛快快地沉浸在这种糜烂的肉欲与感官的享受之中,直到他玩够了——玩得得天昏地暗,累得有气无力,这才想起了自己的部下,想起了张良、樊哙的劝说,想起了日益严峻的形势,他摇晃着那差不多被掏空了身子走出秦宫。

刘邦及时振作自己,采纳谋臣建议,命令所有部队撤出咸阳,“还军霸上”,将秦朝的重宝财物一一封存入库,向天下宣告,他这样做是为了“待诸侯至而定约束也”。同时,他还安抚关中父老,废除秦朝苛法,与他们约法三章。

于是,刘邦在咸阳宫中将他起兵后一直压抑着的流氓习性痛快淋漓地发泄了一通之后,又受到了天下民众特别是关中父老的爱戴,“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不到一个月,项羽就在消灭秦军主力后率兵攻破函谷关进军关中,驻扎鸿门。当时刘邦兵力只有十万,项羽军众多达四十万。双方实力悬殊很大,刘邦不敢与之争锋,只有暂居人下地听候项羽调遣。于是,就有了一出惊心动魄令后人津津乐道的“鸿门宴”。刘邦能在这场精心安排而充满了杀伐之气的宴会上逃脱,固然有着许多偶然因素,但与他平日的恩惠信义及项羽的贵族之气密不可分。

流氓皇帝的历史烙印(5)

项羽屠城襄阳,坑杀降卒,“诸所过无不残灭”,可他率领的军队却是一支战无不胜的“铁军”,正是他扫平了秦军主力,才使得秦朝如流星般在中国历史的天空转瞬即逝。特别是令诸侯将“莫敢仰视”的巨鹿之战,那破釜沉舟的悲壮气概至今令人回肠荡气。项羽虽然残暴,但他一诺千金,讲求阳谋与光明正大,身上透着一股难得而高尚的贵族气息,他之不愿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当时两军营地相隔四十里,就是最近的距离也有二十里,项羽只要一声令下捉拿刘邦,哪怕他走小路逃跑,也将插翅难逃。

以当时项羽的实力而言,没有任何一个军阀可以与之抗衡。正因为如此,也使得项羽变得傲慢自大、刚愎自用,种下了失败的种子。

鸿门宴后,项羽并未向刘邦动武,而是西向咸阳,杀了秦王及其家属,焚烧秦宫,抢掠珠宝,挖掘秦墓,“所过无不残破”。项王由此而开了一个极坏的无例,每一次王朝更换,新的继任者都要做出一些否定前朝的过激行为,其中主要的一项就是一把冲天大火烧掉前朝的宫殿、毁掉前朝的政绩、抹掉前朝的痕迹。殊不知,他们毁灭的这些成果乃是属于人类历史、属于中华民族的文明积淀。人类发展,只有立于前人的基础、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所突破、有所超越,中华封建帝国几千年来总是徘徊不前,老在一个地方颠来倒去地兜圈子循环不已,与这种典型的项羽式的虚无主义行径不无关系。

刘邦虽然流氓,但他流氓过后,毕竟宽大为怀地处理了前秦遗产。两相比较,项羽的全盘否定则使他在民众心中的印象与地位大大地打了一个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