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部分 (第2/4页)

对策。

年副总理首先发言:“自从印巴战线再次停火以后,印度调兵遣将准备夺回中印边界战争的主动权。印度自以为很有把握,舆论似乎又乐观起来。他们的依据是我军已经受到雨季的困扰,被迫停止进攻转向了防御;而他们则可以集中兵力,美国由于不再受巴基斯坦的束缚大幅度增加了对印的军援。西方也在不断制造印度必嬴的舆论,煽动印度继续打下去。上二次我军的成功的突击作战,成效极为显著,中央统帅部很满意,印度成了我军新的运输大队长。不过这些行动为时很短,我军出于战略考虑也未作很多的宣传,所以还没有触到他们的痛处。

“实际上,这是一场边境冲突,我军不可能继续推进了。中央决策:现有的防线绝不能退缩,印度既然陈兵百万急于同我展开决战,我军一定要予以迎头痛击,打一场漂亮的歼灭战。西方和印度的舆论一再强调印度有充足的人力资源打一场持久战,这是绝对片面的。一个人扛一杆枪并不是一个兵,要培养一个有实战经验的勇猛战士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如果想让他熟练地操纵战机、直升机、预警机,更是代价高昂。我们至今尚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与印军在前阶段损失了大批的精锐部队关系极大。如果能再次大批歼灭印军的精锐部队,那将奠定胜局。”

前指参谋长史宏钧中将报告:“从各方面收集的情报来看,印军正在酝酿一场大规模反击战。确定其主攻方向和发起攻击时间至关紧要。情报室的分析人员认为,近来从印军网络上截获的信息是有问题的,与卫星和侦察机得到的情报差别很大,很可能是印军放出的烟幕。今天请大家来共同分析,并决策应对措施。”

接着由情报室介绍了各项资料,包括总部收集的情报。各集团军首长也汇报了各战线的防御作战的情况。整体的态势显示,印军虽然不得不在印巴停火线保留相当的兵力,但已经通过各种途径把主要的军力转移到了中印战线,印军的战略和战役输运能力相当强。当前在中印边境,印军已陈兵80多万,超过我军一倍多。印军现在尚有2600辆主战坦克,已经有1700辆转移到东线。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国出于各自的目的,向印度提供了大量的军援,由于巴基斯坦退出了战争,美国已经走到了前台。美国的第一批包括M1A1主战坦克、改进型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阿达茨”防空-反坦克系统已经进入了东线。这一阶段印军在全线各处发起了小规模的反击战,在东北走廊地区更是部署了不少的防空导弹阵地,还安装了相当数量的备用雷达系统――它们仅在调试时短暂开机。在东线调来了3架A-50U预警机,中央战区和其他战区已经转用美国的E-3F,东线的战斗机已回复到300多架,并不惜代价地增加了在空中执勤的战机,还加强了空军基地的防卫力量。

郝志刚说道:“我看了参谋部的资料东北战区新任司令官考拉尔德中将出身于装甲部队,在西线是以强悍和主动突击闻名的,被称作‘西线猛虎’。印军总参谋部把他调来东线,是寄希望于他来扭转东线的被动局面。我同意参谋部的意见,我们多次突击成功,给印军造成了那么大的损害,肯定引起了他们的警觉。要改造电脑网络系统谈何容易,用来制造一些假情报还是可以的。他们的指令、文件、报告还是要传送的,就得用人来传送了,据侦察员报告印军战区公路上驾驶摩托车的传令兵非常多,他们也抓到了一些,可是截获的文件都是用密码书写的,原件都已送到参谋部了。”

“可惜至今也没有能破译,据专家说,现在报告已不按固定格式了。请你们能再截获一些,但是尽量不要惊动印军的上层。”参谋长插话道。

“我认为印军本次大反击在总体上,重点肯定在东线。而且我军在东线的800多辆主战坦克被分隔在二处,在大吉岭-噶伦堡一线有400多辆,在提斯浦尔到最东端也是400多辆。印军也很想打通东北走廊,但是既受地形的限制,大概也被38军和23军打怕了,暂时不想碰他们这二根硬钉子了。”郝志刚的话引起了全场的笑声。

李强少将“回击”道:“印军被你和石师长吃掉了2张王牌也够心痛的了。”

会场又是一阵欢笑,郝志刚继续道:“我认为他们肯定把重点放在东端的利多附近,既可以切断我军唯一能运进主战坦克的密支那-利多通道,又能夺回迪格博伊油田。”

经过长时间的分析讨论后,曾司令员总结道:“印军的大规模行动在几天之内就将展开,而且主攻方向在利多-迪格博伊一线。参谋部立即制订防御方案,必须贯彻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