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部分 (第1/4页)

�300公里,当米格-31逼近到距A-50预警机270公里时,歼-8Z与它们的距离已经是130公里。2架米格-31立即减速发射KH172夹击我预警机,但2架歼-8Z也逼近到了110公里的增程型R-77的最大射程,于是减速抢先发射4枚导弹夹击米格-31。我机发射导弹后,立即分左右翼包抄这对米格-31,并发射雷达波为导弹制导。

印军飞行员接收到我机的锁定波束后,也有点慌了。他们挂载的是R…77导弹无法回击,此时立即掉头返航那么敌军的导弹是不可能追上他们的,但是他们还要攻击航母呢。长机决定窜升到3万米高空加速向东方的外海绕去,导弹也是难以追上他们的,只是得延迟对航母的攻击了。

我军2架在右翼包抄的歼-8Z同样跃升到3万米升限加速拦截,形成2对2的对拼,但是米格…31还挂载着2枚沉重的“白蛉”导弹。而歼…8却抢先在相距90公里处减速发射了2枚增程型R…77迎头痛击。现在每架米格机受到3枚导弹的夹击,回旋余地极小了。

米格-31与我机刚接近到80公里的距离就各发射了2枚R-77展开了对攻。令印军飞行员咋舌的是,对方立即把航向转向了东北方,与导弹的飞行方向成了90度的夹角。首先导弹是在极限射程发射的,那是指“迎头”攻击的最大距离,一旦对方转向导弹就没有能力跟踪到底了。更大的问题是米格机如果要继续用机载雷达为导弹中继制导就必须跟着转向东北,那就不能攻击航母了。印军长机只好忍痛割爱,转向了西南。此时它们距离航母有230公里。

那么歼-8发射的R-77增程型也报废了吗?否!我军引进的R-77已经增加了指令制导装置,歼-8通过数据链把导弹的控制权转交给了下层的2架歼-10H。然后自己绕到米格-31的侧后方截断它们的退路。前方则有另一对歼-8Z继续拦截。刚才这对战机也是把导弹的控制权移交给下层的歼-10H后,不再追踪米格-31而是奉命攻击18500米高空的2架印军的苏-30高空指挥机。它们大开加力逼近到80公里的距离,立即减速居高临下地发射了4枚R-77实施超视距攻击。苏-30可不能调头就走,一来他们要担负指挥任务,二来导弹有1万1千多米的高度优势动力系统仍然可以跟踪追击。接到指挥部指令后,再次把导弹的控制权转交给下层的歼-10H。然后转向重新拦截米格机。

2架米格-31此时已经探测到各有3枚导弹接近到35公里的距离,即将进入主动跟踪段。他们当然不能判断出有2枚是不可能追上来的,只得在“白蛉”的极限射程150公里处向我航母发射了4枚,然后就不顾一切地进行机动逃命。此类截击机是用来高速截击轰炸机或攻击机的,印军把它们用来干攻击机的活,又碰上了歼-8Z这样的强劲对手,日子就难过了。它们想依靠机动和高速来摆脱导弹的夹击实在是艰难,1架被导弹击中冒着烟坠入了大海,另一架刚碰运气逃脱了1枚导弹的追杀,迎面又是2枚“巨蟒”-4飞来,它再也无能摆脱了。

它们辛辛苦苦发射的“白蛉”导弹由于缺乏中继制导,并没有碰上运气。一般来说,“白蛉”超音速反舰导弹在120公里处对准了大型目标,以战舰的速度就不能逃出它的弹载雷达的扫描角。那么米格-31以及其他印机发射的大批反辐射导弹呢?反辐射导弹是不用制导的,它们会循着辐射源发射的电磁波自行追踪。其中不少先进的型号,当雷达暂时关机时,它们会释放出降落伞缓慢地降落,雷达再开机时,导弹接收到信号就脱离降落伞飞扑过来。当然也有导弹有记忆装置,可以记住雷达的坐标然后靠惯导系统或GPS卫星导航奔向目标,只是此类导弹对舰艇类的移动目标是没有用的。

我军的被动雷达此时发威了,当探测到大批反辐射导弹飞临时,指挥部命令关闭一切主动雷达,包括预警机的。而在各处的山坡和海上分批启动了“微波炉雷达”,它们发出很宽的波束,密集的脉冲来模拟雷达波。它们不但作为吸引反辐射导弹的诱饵,而且是“冷眼”III被动雷达的照射源。海上怎么部署呢?整个模拟雷达和金龙电池被封装在一个能透射雷达波的玻璃钢圆球内,浮在海面上,底下有锚链给它们定位,圆球的颜色与海水相同。可以在很远的距离以无线电信号控制各个模拟雷达的开关。所以“天罗盾”的被动雷达不缺乏辐射源,当然印机的机载雷达更是强大的辐射源。

歼-8Z居高临下地干掉了4架印军的苏-30指挥机后,迫使印机全部开启机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