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部分 (第1/4页)

铩保��胗』�紫瓤�健�

印军的112架苏-24、苏-30和超级美洲虎攻击机即将对预定攻击目标发起攻击时,突然遭到了大批防空雷达的照射,每架攻击机和战斗机至少被2-3座雷达跟踪锁定,机上的雷达告警接收机全都发出了尖叫,在每架苏-30和超级美洲虎的显示屏上都标示了好几座雷达的方位。

这里要解释一下,告警机并不是一接收到雷达波就告警的,那样的话,敌军的远程预警雷达、预警机和战机的机载雷达无时无刻不在发射雷达波,战机一升空告警机就会叫个不停了。原来雷达在搜索时发射的雷达波的脉冲间隔大,因为雷达必须在大范围内搜索是否有敌对目标;当搜索到敌对目标,对它进行跟踪时,脉冲就密得多了,这是为了确定目标的方位、距离和高度所必须的;在引导己方的战机或导弹攻击某一目标时对它必须更密集地发射雷达波脉冲,因为此时还要收集目标参数的变化,如速度、运动方向等。告警机就是根据雷达波的这个特点发出告警的,当然,还要借助平时电子侦察收集到的敌方的各型雷达、机载雷达和导弹的主动雷达的参数,才能准确地发出告警信息。高级的雷达告警接收机能根据雷达威胁的程度在显示屏上显示其方位、距离等信息。

不过印机这次接收到的绝大多数是我军伪装部队部署的新一代“微波炉雷达”,它们可不顾什么雷达工作原理,也不指望它引导战机或导弹,所以一刻不停地发射密集的雷达波,搞得印机一片混乱。那些假雷达大多部署在雪山上,并作了一定的伪装,可是边上有红外发热元件模拟雷达主机的发热,更绝的是还有不少闪光的红外发光管在模拟高射炮口的闪光,至少有一半攻击机去消灭这些“防空阵地”去了,它们纷纷发射昂贵的反辐射导弹去攻击那些“雷达站”,然后扑过去用火箭弹或导弹去攻击那些高射炮或防空导弹发射架。它们可都有方位记忆装置的,雷达关机也是没有用的,可惜那些反辐射导弹大多数并没有击中目标。

1架超级美洲虎按预警机的指示向一处“雷达站”发射了1枚改进型的英制“阿拉姆”反辐射导弹,导弹很快锁定了目标,并沿着雷达波束飞奔而去,它的记忆装置自然记下了目标的方位。可惜这座“雷达站”是有人在远处操作的,当“阿拉姆”接近到2000米时,它突然关机了。“阿拉姆”可不怕这一套,继续奔目标而去,可是突然在离原目标500米处,那座“雷达”又活了,弹上计算机立即控制导弹改变方向追踪而去,不料转瞬间“雷达”又跑了500米,计算机自然又控制导弹转向,可惜这次“阿拉姆”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在转向时撞上了一块山岩。这类导弹是“发射后不管”的,当美洲虎的飞行员又满意地用齐射的火箭弹打掉了一处“高射炮”回来后,发现那座“雷达”又开始工作时,简直要惊呆了,无奈那座“雷达”又“锁定”了他的战机,只好再发射1枚“阿拉姆”。苏-30发射的新型俄制“飞镖”反辐射导弹的效果也好不到哪里去。

我军的伪装部队的战斗组之所以能得知反辐射导弹的行踪,要归功于隐秘部署的几座“冷眼”被动雷达,那些微波炉雷达发射的电磁波脉冲成了它们的照射源,1座“冷眼”可以跟踪240个目标呢,一旦测定1枚导弹奔向某“诱饵”到2000米时,就向操纵它的战斗组报警,这都是自动的,至于战斗组如何引诱反辐射导弹,那就看他们的水平了。说到底,即使“微波炉雷达”被打掉了,也不过损失几千元而已。而“冷眼”本身并不发射波束又使用不发热的金龙电池供电,敌机根本不能发现它们。

“冷眼”当然不是只为战斗组指示反辐射导弹的动向,它们也将探测到的敌机参数提供给部署在各处严密伪装的防空阵地。我军在西线部署了可称为世界级的高密度防空导弹和高炮系统,共有120套按许可证制造的“道尔”中低空防空导弹系统,140套HQ-17,24套SA-17“灰熊”。180座“双37”密集阵自行高炮系统。24个连的96辆PGZ95式25毫米自行高炮更是低空防空的主力,每辆装有一部单炮搜索雷达,有独立的火控系统,有比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它既可在连指挥车的统一指挥下联合作战,但也可独立作战。PGZ95式25毫米自行高炮的自动化程度很高,炮车内只有3名乘员:驾驶员负责驾驶与维修;车长负责作战指挥和通信联络;炮手负责搜索跟踪目标以及射击。

其单炮搜索雷达采用了多普勒体制和频率捷变技术,具备了低空、超低空、对悬停直升机的探测能力,可完成一定范围的空情搜索、敌我识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