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9部分 (第1/4页)
言辞恳切,姿态放的极低,想要请赵石过府一叙。
这无疑打乱了赵石的行程,不过李承乾主动相邀,和李圃那里不同,这里面的意味,却差之甚远了。
而更有意思的则是,吐蕃使者据说也是四处托人,想要见他这位冠军大将军一面。
许是吐蕃使者们在长安碰的钉子多了,学的聪明了一些,没有直接上门,而是在四处走动,请托人情。
不过赵石回京这么多时日了,吐蕃使者们才算反应过来,不得不说,他们作为使者,迟钝的厉害。
因为赵石是真正能够影响到吐蕃称臣之事的人,又与归义王相交莫逆,这个时候才想起四处托情请见其人,也只能让人清楚的知道,他们在长安城中受到的冷遇。
相比之下,西夏使者消息就要灵通的多,在赵石回京之初,便已经送来礼物,并请求见上赵石一面。
但攻伐西夏在即,赵石也不愿跟这些西夏使者多费什么口舌,所以毫不犹豫的便拒绝了,连礼物都命人原封不动的送了回去。
也不怕西夏使者们察觉到什么旁的意思,若非他们感受到了威胁,怎么会不远千里来到长安,一边低头俯首,一边还送上大片疆土,以求和议?
至于吐蕃使者这里,赵石也没心思见他们,朝廷为有定议之前,见了反而平添麻烦,在这个事情上,他并不打算太过影响朝廷的决定……
当日晚间,赵石便轻车简从来到了李府……
(求月票,求赞,真正的月底到了,阿草的速度却怎么也上不来,着急啊,主要是这一段总觉着艰涩,一段段的对话,总要前思后想,估计比文中的角色们还累,呵呵,只能继续努力了,大家支持啊。)(未完待续……)
第十二卷千秋功业需百战第一千一百八十四章事多
在李府呆了一个多时辰,兵部尚书李承乾便亲自将赵石送了出来。
到了门前,赵石抱了抱拳,“大人留步,不必再远送了。”
李承乾回礼,笑道:“国公慢行,今日匆匆一会,多有怠慢,来日国公凯旋,咱们再把酒言欢。”
两人相视而笑,好像多年芥蒂,皆都一扫而空。
辞了李承乾,赵石带着护卫,信马由缰,往自己府邸方向而来。
一边行着,心里却也一边在想,兵部尚书李承乾也是老了……这一次见面的结果,简直顺利的出奇,若是搁在当年,无论如何也是不会这么一番情形的。
赵石能够清晰的感觉到,景兴一朝的臣子们,都在渐渐老去,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并非是只因为臣子们不合新帝心意,多数还是年纪的问题在作祟。
李承乾当了近二十年的兵部尚书,比李圃,汪道存岁数要小上一些,但也小不到哪里去,不惟是他们,朝中重臣们也多是这样一个情形。
看来也用不了几年,朝中便会多出许多新面孔来了,等到那些宣慰使,按察使什么的年头到了,回京述职,也就是大批的汰换朝中重臣的时候到了。
而兵部枢密院这里也快,身有功勋的将领们回京,必定会填任许多要害……
与李承乾密谈良久,李承乾话里话外的意思,其实并不难捕捉,一任枢密使就是他想要的。
当听明白这个意思之后。赵石想到的却是当年的李严蓄。
两人因庆阳府之事而结怨。后来阴差阳错。反而成就了一位枢密副使,若非其人不很得景帝心意,那么早已将汪道存从枢密使位置上给顶下来了。
就经历而言,和李承乾何其相似。
如果李承乾升任枢密使,那兵部尚书又留了一个令人眼红的空缺出来,成峦?在兵部多年,但无论威望和资历,都还差了几分。段德若非离京,到是不错的人选。
只是若此人还在京师,李承乾也不会这么容易就范,要知道,李承乾别看如今境遇不佳,但于景帝一朝来说,若非有此人在兵部,前方战事也不会那般顺利,以此人之才干而言,实为景兴一朝不可多得的能臣干吏。
兵部在其手中。也多有威信,上挟枢密院。下制军中将领,还让户部无可奈何,此人若去,兵部接任之人,还真没太多能与之相比的人物。
除非招外间几位大将军回朝,如折汇,张培贤两人,皆可履任此职……
但两人一个在西北,一个在河洛,调回来不但不妥,而且赵石自己又哪里愿意,让这么两个人久居京师重地?
左思右想间,到是想到一个人,只是也颇有碍难。
见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