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大明至上 (第2/3页)

是怎么回事?”

什么怎么回事?

分明是你在背后搞鬼,兴风作浪!

徐景昌却是不慌不忙道:“大家伙别看着我,百姓会相信这些事情,也跟天下士人的种种作为分不开。朝臣彼此勾结,遇到了什么事情,就一起反对,诸如征收商税,释放奴仆,兴建外城,设立学堂……如果没人在背后唆使,又怎么会千人一面,万人同心?”

徐景昌的提问,又唤醒了朱棣的本能……他对尼山鸿儒会感兴趣,也只因为朝臣不停阻挠各种政务,让人不得不怀疑,在他们背后,有着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左右着一切。

所谓尼山鸿儒会,只是满足了大家伙的幻想。

“定国公,你说这些,不还是为了前面的事情愤愤不平吗?”蹇义道:“朝臣有顾虑,不喜欢标新立异,难道还错了?事到如今,只怕需要你定国公反躬自省才是。”

徐景昌哼道:“蹇天官,你这么说了,那我倒要问问你,在你心里,儒家更重,还是大明更重?”

徐景昌发出了类似你女朋友和母亲同时掉河里,你要救哪个的灵魂之问。

蹇义冷冷道:“我是大明臣子,受陛下洪恩,自然是一心为国,不敢有半点不忠!”

徐景昌笑道:“既然这么说,就是大明更重要了?”

“大明离不开儒家!”蹇义低吼道。

“这话不错,但大明能只有儒家吗?”徐景昌又把皮球踢了回去。

蹇义不客气道:“说来说去,还是要讲百家争鸣的事情吗?我已经说过来,千人千面,大明乱不得!”

徐景昌笑道:“千人千面,固然不错……可天下读书人要都是尊奉孔孟之道,那又至陛下于何地?”

“陛下乃是君父,是天地纲常之首!”

“可纲常是所谓圣贤定的,是儒家士人解释的,并非陛下说了算!”

此话一出,龙椅上的朱棣,猛然睁大眼睛,若有所思。

……

徐景昌和蹇义针锋相对,双方都没有客气,这几句话说下来,也把事情讲清楚了。

汉武帝时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即始皇帝在疆域上天下一统之后,又从思想上,统一了天下,做到了真正的大一统。

可两汉隋唐,一路发展下来。

此时的儒家已经和西汉的儒家不一样了。

儒家士大夫有了自己的利益取向,他们远远不是汉唐的那些读书人了。

唐代的诗人,都嚷嚷着去边塞杀敌,提携玉龙为君死。

可是到了宋代,就成了送死你去,功劳归我……士大夫们,把国和家分得很清楚。

大明如何放在一边,要保住他们的家族势力,才是一切的前提。

家国国家……

到底是谁在前面,谁在后面,这是个问题!

而且还是最最核心的问题。

这个天下,谁说了算!

朱棣深深吸口气,“退朝吧!”

朝臣刚要谢恩离去,朱棣又补充道:“吏部蹇义,户部夏原吉,还有定国公徐景昌,你们三个留下。”

被点到名字的三个人,浑身一震,只能点头应是。

时间也临近了中午,朱棣还挺体贴,给三个人准备了午餐。

“别饿肚子,吃饱了再说。”

三个人里面,也只有徐景昌胃口不错,吃了个七分饱,其余两人,就是随便应付一下,根本没有心情多吃。

蹇义反思了好一阵,他今天说的话有着很严重的漏洞,但是为了撇清楚那个尼山鸿儒会,也是没得选择。

不管儒家把天子捧得多高,以君父呼之,但说到底,这是儒家给皇帝的,不是皇帝自己的……

以朱棣的智慧不会听不明白。

一顿饭后,朱棣含笑让三个人坐下。

“蹇尚书和夏尚书是朕的左膀右臂,至于定国公,也是朕倚重的臣子……朕视你们为股肱。”

天子把臣子当成股肱,臣子就要把天子当成腹心。

蹇义慌忙道:“陛下天恩,臣感激不尽。”

朱棣又道:“蹇尚书,朕不能改一改吗?”

蹇义无奈摇头,“以臣的才学见识,斗胆恳请陛下,万万不可撼动儒家根基。”

夏原吉也慌忙道:“臣附议。”

朱棣一阵沉吟,徐景昌竟然也跟着道:“臣也附议!”

朱棣气得哼道:“你凑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