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1/4页)

嬖谌毕莸睦碛伞J导噬希�」苋毕菁负跷薹ǹ朔���堑拇嬖谌匀灰踩缈蒲а芯糠椒ū旧淼拇嬖谝谎��翘烊坏摹U馐箍蒲П厝坏奈薹ò谕衙�蟆�

2.

人们往往预先设定一个真理,然后不断试图接近,但是往往快要到达时,发现那个想像中的真理不过是个谬误而已。这样的过程反复发生,虽然科学在接近的过程中不断繁荣,但是有理由怀疑表面的繁荣暗示着正在接近的真理是否是一个更大的谬误。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改进了亚里士多德力学,然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也面临一场大危机,这场危机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主流地位的确立而告终。虽然物理学在不断否定的过程中发展,经典物理学理论成为爱因斯坦理论在宏观环境下令人肃然起敬的“近似”,但是又有谁能保证今天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不会成为下一个经典力学呢?

考察科学史可以发现,科学领域内各个学说流派之间的争论及其结果多少也可以用成王败寇来概括,而非真正的反映真理。例如在光的本质的理论发展上,牛顿一度凭借其在物理学界的绝对权威使光的微粒说成功压制了惠更斯的波动说,然而后来波动说终获广泛承认战胜微粒说。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对科学的确定并没有用过科学的方法和标准,科学本身的进化和界定在相当程度上是不科学的。实际上,科学的发展中向来存在众多的学派,每一个学派都号称自己是科学的,或者所有这些学派观点无论多么针锋相对截然相反,它们都属于科学阵营内部。这些学派之间存在着竞争,而这些竞争在很多情况下并非科学的竞争,而是其他方面、如上例所示的影响力方面的竞争。显然,今日成为主流的科学理论,多少仅仅是因为战胜了对手。托勒密地心说体系和哥白尼日心说的对抗掺杂了宗教力量的干扰,苏联政府对遗传学的支持同样是特定的而非客观公正的,美国政府对有关全球变暖的科学研究的干扰等等事例表明,科学早已和其他并不科学的一切千丝万缕的联系到一起,早就不是纯然中立的了。很多理论成为今日的科学,但是却并不意味着它本身是科学的,而仅仅在于它现在居于主导地位。基于这些事实,有理由怀疑今天的科学理论同样是这样操纵和争斗的结果,它们被称为科学的,仅仅可能是因为它们目前居于主导。

当然,这种现象难以避免,因为在对科学与非科学的界定中以及在对不同理论之间、新理论与旧理论的裁决之间,人只能依赖自身,而人恰恰又是所有这些科学与非科学、新旧理论和不同学派的创造者。人们不能确知一个更高的标准去统领科学的方向,去使科学变得更科学一点。我们只能依据力量对比。没有更高的科学作为统领使纯粹意义上的科学根本不存在,科学正如被科学批判的其他认知形态那样,多少只是不同时空下不同人的不同观点。

科学可以使人克服很多谬误,但这并不能赋予它至高无上的地位。对于科学的尊崇,只能说明它顺应了人们的期待,或许也能暗示它还将给人类带来诸多的福祉,但是,没有理由因此说科学必将给人类带来比其他认知形态更多的好处,历史上相继出现的各个主流认知形态就如接力赛上的运动员一样,对于总成绩的贡献是无法比较的,不同的只是起跑的顺序。科学也无法作出比其他主流认知形态更大的贡献。

考察科学史,科学始终与谬误相伴,科学也必然的在每一个地方都与谬误相伴。科学也不可能最终实现人们在赋予它这个神圣名称背后对它的期望。只有相对的真理而没有绝对的真理,同样,只有暂时的科学,没有永远的科学。

3.

科学受到人们特殊的关注并傲然独立于意识形态之外,科学沙文主义甚至否定科学之外的其他一切认知。对科学的这种尊重与呵护超出了科学承受得起的礼遇,甚至使科学也成为意识形态之一部分。实际上,科学与非科学,科学与迷信、神话、宗教之间就像费耶阿本德认为的那样,并无截然可见的区分标准,它们均是人类认知的形态。而作为人类认知的一种,它们又是本质相通的。

科学并不是像宣称和想像的那样神奇,它同样具有欺骗性,实际上,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是伪科学,伪科学和科学在科学被人们真正寄予期望的那个神圣的境界里是二而一的。我们也不知道那些科学研究的结果是否是通过令人信服的手段得来,而仅仅是因为它们是科学的。在对付口蹄疫时,西方世界每次屠杀成千上万只无辜的牲畜,而在非洲,对付相同的疾病,人们却有不用杀戮且有效、却仅仅是没有被科学界认可的方法。原始人类的某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