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部分 (第2/4页)

用黄帝纪年?”

金镛一愣,但是随即也明白了。黄帝纪年其实民间一直在用,只是没有人敢摊开来说罢了。毕竟皇帝的年号是象征着皇帝的一种权威,表示皇帝统御天下。而永璇拒绝使用年号,并将黄帝纪年公开化,无疑与永璇一直推行削弱皇帝的做法是相符的。与此同时,金镛还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公开缓和满汉矛盾的一个最佳契机。汉人将黄帝视为直系祖先,若是满清朝廷采用黄帝纪年,那意味着满清将汉人视为兄弟,而非被统治者。

金镛苦笑道:“皇上,只怕这件事没那么容易。”

“若是容易就不会为难老先生了。”永璇见金镛苦笑便猜到他已经明白,“满汉之间的矛盾自大清入关以来就未断绝,嘉定三屠、扬州十日,还有豪格在四川的大屠杀,让汉人对满人是戒心是从未平息过。虽然顺治爷试图修补满汉关系,无奈被朝中大臣掣肘,况且孝庄太后也并不是很喜欢汉人。”

听到永璇说出这些秘辛的时候,金镛额头上冒出密密的细汗,虽然他很清楚这些事,但是听到这些事从皇帝嘴中说出来却是很不一般的事情。

而永璇似乎并没有打算停止揭疮疤。“康熙朝的时候,圣祖爷对汉人的提防更是到了一个极致,毕竟三藩之乱让他忧心不已。即便到了圣祖后期,汉人在朝堂里也无多少权力。除了那些包衣奴才,朝堂之上又有几个汉臣?雍正爷时候,若不是满臣的根子已经坏了,汉臣就没有出头之日。再到大行皇帝,对汉臣那是又用又防的,累!朕不想这般了,这天下是中国人的天下,无论汉人、满人,皆是中国人,何苦来哉?”

“皇上能如此想,乃是天下人的福气。”金镛其实当然希望满汉之防能消失,但是他深知满人对所谓的“祖宗家法”是极其看重的,“只是如今时机并不对,皇上皇位未稳,若是有人借此生事,只怕横生变故。如今大军在外,朝廷内断不可乱。故,还请皇上赐下年号为佳。”

“那就‘嘉庆’吧。”永璇略带恶作剧的道。

“嘉庆?”金镛略一沉思,“这个年号倒是喜庆,若是皇上决意如此,便这般定下来吧。”

永璇首肯了年号之后,内阁跟军机处便放下心来,开始全力操持其乾隆的丧事来。首先是劝进永璇登基,按规矩永璇得与众臣三劝。虽然永璇觉得这个很矫情,无奈规矩如此也只得按部就班下去。永璇正式登基之后,丧礼便是正式开始。因为清朝有“以日代月”的先例,丧礼便是二十七日便能完成。永璇也不愿意在这些俗礼上挑剔群臣,故而乾隆的丧礼上倒也没什么累倒大臣的事情出现。

随着乾隆的灵柩移出紫禁城,乾隆的嫔妃们则纷纷跟着那拉皇后搬往寿康宫。若是有子嗣的妃子还有点盼头,好歹过段日子就能出宫跟儿子去过了。但是有子嗣活下来的妃子不过那拉皇后、令妃与豫妃三人,相对于乾隆宠幸过的女人来说,那实在是太小的比例。那拉皇后自然是不能出宫,她已经被册封为孝仪皇太后,日后自然只能在寿康宫终老。而豫妃的儿子十七阿哥永璘岁数还小,还未到开府的年岁,豫妃自然还没需要再呆些日子。况且永璇对这位蒙古出生的庶母还是非常看重,毕竟蒙古人如今在前线冲锋,永璇无论如何也不能寒了他们的心。于是永璘小小年纪便得了贝勒的爵位,豫妃也成贵太妃。似乎是被人遗忘,令妃并没有按照惯例升一等,永琰也同样没有得到爵位。这让令妃十分不满,但无奈如今自己是跟着皇太后住在寿康宫,一举一动都让大家看得仔细,让她十分郁闷。

十二阿哥终究是得了郡王的位分,出去开府建牙。而四阿哥与十一阿哥都有了亲王的爵位,同时四阿哥被派往宗人府,十一阿哥则开始接手内务府。虽然和亲王一脉就此退出皇家内务,但毕竟得了北洋衙门,和亲王一系也无甚怨言。

而章佳氏终究是等来自己丈夫平安的消息,同时也等到了自己丈夫登基的喜讯。一时间府里众人纷纷磕头贺喜,这章佳氏成了母仪天下的皇后。而伴随永璇最长的王氏得封淑贵妃,另外便是诞有一子的那拉氏封了如妃,其余众女不过是贵人、常在。

永璇正式大朝的第一件事便是重启了内阁,只是内阁的人数得到了更大的扩充,同时更名为资议局。资议局成员可以是皇族中选派三分之一,翰林朝臣中选拔三分之一,同时再从各地士绅中挑选三分之一。他们为永璇提供朝政咨询,同时审议军机处的报告,与军机处形成制衡。

金镛对永璇的这个创举非常欣赏,看上去资议局再度分去了皇权,但实际上资议局与军机处形成了互相制衡的局面,同时资议局是对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