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部分 (第2/4页)

子,希望陛下早日决定。 ” 在万历看来,这件事比雒于仁的酒色财气疏更头疼,于是他接过了申时行刚刚用过的铁锹,接着和稀泥: “这个我自然知道,我没有嫡子(即皇后的儿子),长幼有序。其实郑贵妃也多次让我册立长子,但现在长子年纪还小,身体也弱,等他身体强壮些后,我才放心啊。” 这段话说得很有水平,按照语文学来分析,大致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先说自己没有嫡子,是说我只能立长子;然后又讲长幼有序,是说我不会插队,但说来说去,就是不说要立谁;接着又把郑贵妃扯出来,搞此地无银三百两。 昀后语气一转,得出结论:虽然我只能立长子、不会插队,老婆也没有干涉此事,但考虑到儿子太小,身体太差,暂时还是别立了吧。 这招糊弄别人可能还行,对付申时行就有点滑稽了,和了几十年稀泥,哪排得上你小子?

于是申先生将计就计,说了这样一句话: “皇长子已经九岁,应该出阁读书了,请陛下早日决定此事。 ” 这似乎是一件完全不相干的事情,但事实绝非如此,因为在明代,皇子出阁读书,就等

于承认其为太子,申时行的用意非常明显:既然你不愿意封他为太子,那让他出去读书总可以吧,形式不重要,内容才是关键。 '1308' 万历倒也不笨,他也不说不读书,只是强调人如果天资聪明,不读书也行。申时行马上反驳,说即使人再聪明,如果没有人教导,也是不能成才的。 就这样,两位仁兄从继承人问题到教育问题,你来我往,互不相让,闹到昀后,万历烦了: “我都知道了,先生你回去吧! ” 话说到这个份上,也只好回去了,申时行离开了宫殿,向自己家走去。 然而当他刚刚踏出宫门的时候,却听到了身后急促的脚步声。 申时行转身,看见了一个太监,他带来了皇帝的谕令: “先不要走,我已经叫皇长子来了,先生你见一见吧。 ” 十几年后,当申时行在家撰写回忆录的时候,曾无数次提及这个不可思议的场景以及此后那奇特的一幕,终其一生,他也未能猜透万历的企图。 申时行不敢怠慢,即刻回到了宫中,在那里,他看见了万历和他的两个儿子,皇长子朱常洛,以及皇三子朱常洵。 但给他留下昀深刻印象的,却并非这两个皇子,而是此时万历的表情。没有愤怒,没有狡黠,只有安详与平和。 他指着皇长子,对申时行说: “皇长子已经长大了,只是身体还有些弱。 ” 然后他又指着皇三子,说道: “皇三子已经五岁了。 ” 接下来的,是一片沉默。

万历平静地看着申时行,一言不发。此时的他,不是一个酒色财气的昏庸之辈,不是一个暴跳如雷的使气之徒。 他是一个父亲,一个看着子女不断成长,无比欣慰的父亲。 申时行知道机会来了,于是他打破了沉默: “皇长子年级已经大了,应该出阁读书。 ” 万历的心意似乎仍未改变: “我已经指派内侍教他读书。 ” 事到如今,只好豁出去了: “皇上您在东宫的时候,才六岁,就已经读书了。皇长子此刻读书,已经晚了! ” 万历的回答并不愤怒却让人哭笑不得: “我五岁就已能读书! ” 申时行知道,在他的一生中,可能再也找不到一个更好的机会,去劝服万历,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 他上前几步,未经许可,便径自走到了皇长子的面前,端详片刻,对万历由衷地说道: “皇长子仪表非凡,必成大器,这是皇上的福分啊,希望陛下能够早定大计,朝廷幸甚!国家幸甚!” 万历十八年正月初一日,在愤怒、沟通、争执后,万历终于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1309' 万历微笑地点点头,对申时行说道: “这个我自然知道,其实郑贵妃也劝过我早立长子,以免外人猜疑,我没有嫡子,册立长子是迟早的事情啊。” 这句和缓的话,让申时行感到了温暖,儿子出来了,好话也说了,虽然也讲几句什么郑贵妃支持,没有嫡子之类的屁话,但终究是表了弁。 形势大好,然而接下来,申时行却一言不发,行礼之后便退出了大殿。

这正是他绝顶聪明之处,点到即止,见好就收,今天先定调,后面慢慢来。

但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次和谐的对话,不但史无前例,而且后无来者。“争国本”事件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