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 (第1/4页)

攻击!如敢畏缩不前者,斩! ” 这种选择,叫做死战不退。 有一种人是无所畏惧的,纵使寡不敌众,纵使深陷重围。 当然,李如松之所以无所畏惧,除了胆大外,也还是有资本的。 他的资本,就是身边所带的一千人。 列宁同志说过:宁可少些,但要好些。这句话用在这一千人身上,实在是名副其实,因

为这些人都是李如松直属的辽东铁骑部队。 而辽东铁骑之所以战斗力强,除了敢拼命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武器装备。 在日本战国时期,有一个特殊的兵种,曾作为日本战争史上的模范被大力宣传,它的日

文汉字名,叫做骑铁。 所谓骑铁,是骑马铁炮的简称,具体说来就是骑兵装备火枪,在马上发射火器,其主要使者者,是日本东北部的诸侯伊达政宗,由于兼具骑兵的突击性和火枪的攻击力,被誉为日本战国时期昀强的兵种。 当然,这支队伍也有着致命的缺陷,由于火枪不能连发,要一边骑马一边装弹,技术含量也实在太高,所以在打完一枪后,要换兵器才能接着干。 如果按照日本人的标准,那么辽东铁骑应该也算是骑铁兵种,只是他们的武器并非普通的火枪,还有个专业称呼——三眼神铳。 三眼神铳,全长约 120厘米,共有三个枪管,枪头突出,全枪由纯铁打造,射击时可以轮流发射,是辽东铁骑的标准装备。发起冲锋时,辽东铁骑即冲入战阵,于战马上发动齐射,

基本上三轮下来,就能冲垮敌军。 但问题似乎也未完全解决,三枪打完后怎么办呢? 一般说来,换兵器是免不了的了,但中国人的智慧在此得到了完美的验证,这把火铳之

所以用纯铁打造,枪管突出,是因为打完后,吹吹枪口的烟,换个握法,把它竖起来使,那就是把十分标准的铁榔头。 人骑着马冲进去,先放三枪,也不用装弹,放完抡起来就打,这么几路下来,估计神仙

也扛不住,铁骑之名就此横扫天下。 顺便说一句,这种三眼铳今天还有,就在军事博物馆里。每次当我看到那些铁榔头的时

候,都会不禁感叹:科学技术,那真是第一战斗力。 '1228' 有这样的装备,加上这一千多号人都是李如松的亲军,打起仗来十分彪悍,基本上属于

亡命之徒。听到李如松的命令后,二话不说,操起火铳,向日军发动了猛攻。 虽然李如松十分自信,但有一点他并不知道——这绝非遭遇战,而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 在平壤战败后,日军对明军产生了极大的心理恐惧,各地纷纷不战而逃,且全无斗志,为防止全军彻底崩溃,挽回军心,日军大本营经过详细策划,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诱敌计划。 具体说来,是先派出小股部队,诱使明军大部队追击,并在王京附近的马山馆设下埋伏,待其到来发动总攻,一举歼灭。 据日本史料记载,参与该计划的日军为第四军和第六军主力,以及其余各军一部,总兵力预计为一万五千人至两万人,其中诱敌部队一千余人,战场指挥官为小西行长、黑田长政、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等人,反正只要没被打残,还能动弹的,基本上都来了。 行动如期展开,在探听到查大受率军出发的消息后,诱敌的一千余名日军先行出发,前

往马山馆,大军分为两路,偃旗息鼓,悄悄的过去,打枪的不要。 日军的预期计划是,一千人遭遇明军后,且战且退,将明军引到预定地点,发起总攻。 但事情的发展告诉他们,理论和实际总是有差距的。 由于之前日军逃得太快,查大受一路都没捞到几个人,已经憋了一肚子劲,碰到这股日

军后,顿时精神焕发,下了重手穷追猛打,转瞬间日军灰飞烟灭,一千多人连个水漂都没打,眨眼就没有了。

这回日军指挥官们傻眼了,原本打算且战且退,现在成了有战无退,更为严重的是,查大受明显不过瘾,又跟着追了过来,越过了马山馆,而此时日军的大部队还在碧蹄馆,尚未到位。

无可奈何之下,日军指挥官们决定,就在碧蹄馆设伏,攻击明军。 于是当查大受赶到之时,他遇到的,是两万余名全副武装,等待已久的日军。 已经退无可退了,横下一条心的日军作战十分勇猛,查大受率军冲击多次,没能冲垮敌

军,反而逐渐陷入包围,战斗进入僵持状弁。

事已至此,所谓诱敌深入、全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