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7部分 (第1/4页)

为重要的是,在很多地区,中国并没有合适的基地为自己的军事行动提供支持。比如在欧洲内战初期,中国出了在埃及有一些军事基地之外,几乎就没有基地可以支持中国军队在地中海与欧洲大陆上行动了!而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此时中国要想在欧洲大陆进行一场两栖登陆作战的话,那根本就没有合适的方法来将大量的登陆部队送上海滩,更没有能力支持大规模的登陆作战行动!也就是说,维持了数十年的海军发展方式已经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已经无法适应未来的战争了!

这时候,海上基地这种已经被抛弃了近八十年的武器系统再次引起了中国方面的注意,接着,海军授权几个造船厂对新一代的海上基地进行研究评估,以确定其是否能够适应海军进行两栖登陆作战的要求!最终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原先的海上基地概念做一些修正,那么新建造的海上基地,是绝对能够满足海军未来两栖登陆作战需求的,而且还必然将成为未来两栖作战的主力!

这一研究结果立即引起了中国高层的注意,最后甚至连总参谋部都参与了进来。在欧洲内战的最后阶段,也就是距离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还有一年半的时候,国防部采购办公室最终做出决定,向江南造船厂,大连造船厂,广州造船厂各订购一套海上基地。一种新战舰,在第一次订购时就分别向三个船厂买三艘,这在中国海军史上是非常罕见的事情。但是可以从这一事件中清楚的看到,当时中国海军在两栖登陆作战方面的处境是多么的尴尬,而对于采购新的两栖登陆装备的要求有多么的迫切。而且,也可以明显的看出来,此时中国已经对第三次世界大战有了一个彻底的认识,扩军备战成为了当时的重点!

战争爆发之后,这三套海上基地都只分别完工了不到30%。随后,在第一次中途岛海战中,中国已经认识到,没有强大的两栖登陆力量,就无法巩固海军的胜果。也就是说,光有一支强大的远洋舰队是无法取得胜利的,必须要有足够的占领与控制能力,这样才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那么,海上基地就成为了当时发展的关键。因此,在第一次中途岛海战之后,海军要求三大船厂首先保证将海上基地建设完成。虽然,这已经赶不上第二次中途岛海战了,但是毫无疑问的,海军希望在澳大利亚战役期间,这三套海军的新装备能够投入实战使用,以增强两栖作战能力!

在澳大利亚战役开始前两个月,三大造船厂分别完成了建造任务,并且开始了紧张的海式工作。而在战前半个月,这三套海上基地才到达了拉包尔港。当时,这是高度的军事机密,其外表都做过了处理,从卫星上看,这只不过是一些大型两栖登陆舰或者是运输船而已。因此,这也瞒过了美国的侦察卫星,直到这些海上基地的部件前进到登陆战场附近,并且开始组装的时候,这才引起了美国方面的怀疑,但是没多久,中美双方就相互摧毁了对方的卫星系统,因此,直到战役结束之后,美国方面还在为中国是否有海上基地,或者是中国建造的海上基地的规模有多大进行讨论!

每一套海上基地是又12个部件组成的,而这12部分中,最大的排水量达到了12万吨,最小的也有8万吨。而在其完成组装之后,其标准排水量为120万吨,在满载的情况下,可以达到180万吨!由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海上基地运载能力是相当惊人的,已经远远的超过了任何一种海军舰艇!而完成组装之后,海上基地不但拥有一条1200米长的跑道,可以供各种大型运输机起降,另外还有可以容纳大概3万人的两个海上远征部队的人员,以及其装备,供应其一个月作战使用的物资的空间。如果不运载远征部队的话,完全可以搭载数百架战术战机,以及供其使用一个月的弹药。为了支持两栖作战,这里还配置了完整的海上医疗,娱乐,以及一部分训练设施。同时,还可以做为远征部队的指挥中心,可以容纳一支250人左右的司令部!虽然海上基地在完成组装之后,其航行速度不会超过18节,但是其主要部署在敌人岸基战术飞机难以攻击的远海,加上还有强大的护航力量,所以起安全问题并不严重。而造船厂做个测试,海上基地即使缺少一两个部件,也不会影响到其战斗力,因为超过90%的部分是做了备份设计的,完全可以适应战争的需要!

毫无疑问的,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海上力量。当三组海上基地部署到位的时候,就足以支撑起至少6个陆战队师,或者4支陆军军的作战行动。而这也是中国能够在澳大利亚战役中迅速的改变登陆场,扩大登陆规模,并且进行多次登陆作战行动的关键!如果按照以往的登陆作战方式,由两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