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部分 (第2/4页)

妃。

而高滔滔也毫未掩饰自己对朱太妃的厌恶,这是朝内朝外众所周知的一件事。

蔡道就听到一个传闻,高滔滔居然因为一件本不是朱太妃的过失,却招致她的严厉训斥。

元丰八年,也就是宋神宗仙逝的那一年,朱太妃护送神宗的灵柩前往永裕陵安葬。

途中,护送灵柩的队伍曾经在永安这个地方驻留。当时,担任洛阳府知府的韩绛,也就是韩缜的三哥,这个老家伙还曾担任过宰相。

他在得知朱太妃的身份之后,也不知道是怎么想得,居然亲自从洛阳赶到永安去迎接。

表面肯定是去迎接先帝的灵柩,准备的礼仪自然是极其周到的。

可问题,韩绛还和朱太妃亲切地攀谈了不短的时间。

朱太妃自然是非常感动,她也知道对方曾经担任过丞相。

于是,朱太妃在回宫后仍然念念不忘,忍不住便向身边人诉说此事。

朱太妃为人柔顺,实际是管不住身边的太监和宫女的,所以,高滔滔在她身边安插了不少的耳目,她也是懵懂不知。

却不知道,她刚刚将这件事对身边的人倾诉完,高太后那里就知道了整件事的详情。

于是,高滔滔竟然勃然大怒,当即命人将朱太妃迅速叫到自己的面前,当众训斥了一番。

话还说得非常难听:“韩绛是先朝老臣,你一个妃子,又如何能够配受他的礼遇呢?”

朱太妃当场被骂蒙了,只好一边失声痛哭,一边跪在地不停向自己的婆母叩首谢罪。

而那个时候,竟然还有一些善于逢迎拍马的保守派大臣,根本就不顾及朱太妃的身份,竟联合起来,立即罗织了好几条所谓朱氏的罪名奏高滔滔,要求严惩朱太妃,以此讨好高太后。

这件事在当时闹得是沸沸扬扬,这个时候,正是刑恕假托高滔滔的侄子高公绘了那道尊崇朱太妃的奏章,可惜,高滔滔十分了解自己的这个侄子的能耐,根本就写不出这么有文采的奏章,识破了刑恕的献媚之计。于是,刑恕也就因此被贬到了地方。

不过,高滔滔在看了刑恕的奏章,冷静下来考虑过之后,还是最终没有因为这件事而重处朱太妃,顾忌赵煦的感受,反而是在元佑三年,亲自下诏,给朱太妃提高了在舆盖、仗卫、冠服等方面的待遇,其待遇和皇后一样。

蔡道将这个自己听到的传闻又在赵煦面前用自己的话,不带感**彩的叙述了一遍,不过,他在说最后一句话的时候,着重将皇后二字说得声音很大。

当时,这件事闹得如此之大,虽然当时高滔滔封锁了赵煦身边的消息通道,不过,小皇帝还是在这件事不久之后便得知了详情。

蔡道重点说得两个字,赵煦自然也听到了,而且听得非常清楚。

皇后待遇,而不是太后待遇。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朱太妃可是赵煦的生母,却只能享受到皇后的待遇。

这个时候,赵煦才恍然大悟,这样的待遇不是恩赐,而是对于朱太妃极大的羞辱。

这样的待遇还不如不提高,就沿用以往太妃固定的待遇呢?

那道诏书中还恬不知耻的说什么母凭子贵,这也就是保守派文人惯用的伎俩。

“陛下,想必您也听说过这个传闻,想必比贫道更加了解这件事的始末。”蔡道停了一下,又端起茶壶喝了一口,这才接着说道:“那么,贫道就有疑问了。这件事即便就是朱太妃的错,她也被严厉地训斥了一番。可始作俑者韩绛呢?可这位老臣重臣愣是屁事没有,如果韩绛是变法派的人,说不定就会被文彦博和吕公著他们鞭尸了吧!

还有一个更为重要,却被众人都忽视了的问题,陛下,向太后人呢?那个时候,连朱太妃都在护灵的队伍当中,向太后作为陛下的发妻,她的人呢?如果,她当时在场的话,韩绛应该拜访的人就是她了,而不是朱太妃了。如果韩绛真得这么做的话,根本就于理不合。如此说来,本应一起为先帝扶灵送行的向太后,却不知所踪。

在贫道看来,她那个时候不在,恐怕是想留在皇宫内院里监视你,并督促你接受那些老夫子们的洗脑吧!这恐怕既是太皇太后的意愿,也是她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想法。那个时候,太皇太后忙着处理朝政,那还有功夫盯着您。她们婆媳二人的关系才是真得好啊!”

躲在暗处的梁师成,在听完蔡道这番振聋发聩的话之后,也忍不住在心中大骂了一番章惇和黄覆,这两个大笨蛋,简直比猪还蠢。

“该死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